> 说着话,韩春明扭头看向蔡晓丽,
“一百多位知青,就五个名额。就算我都拿出来公投,你以为他们就能满意?结果是一样的,只要名额落不到自己身上,身份对调,我同样会心生不满。”
眼下,任何一个回城的工作名额,那都是改变命运的钥匙,得到人自然是欢欣鼓舞,得不到的人,只能是欲壑难填。
除非大家人人有份,那怎么可能?
“我不需要他们所有人都念好,我只想告诉他们,与我有恩,我就会记得。
我在这里生活过三年,这地方是我第二故乡,与我有恩,我会记得。
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回报它。不仅仅是一座养鸡场,养鸡场只是借花献佛,只是开始。往后我会把一半的精力都放在这里。只要时机成熟,我就会改变这里,建设这里,发展这里。
落到个人身上也是一样的道理。无论是大恩还是小惠,哪怕只是在关键的时候声援过我,为我说过一句好话;哪怕只是无意中帮过我的忙,甚至对方都不知情。我都会给予回报。”
语气飘忽的说着这些话,
韩春明突然面色一肃,总结道:
“我不是想做好人,也不是想当圣人、圣母,更没想过做什么万家生佛,
我只是求心安,求念头通达,我不想欠人,与我有恩我就会报,这是做给我自己看。
同时也是做给别人看,对我好的,我都会记着,会回报。
等到名声传出去,久而久之,我就会收获、得到很多有形无形的助力,百利无害。”
这才是韩春明此次来小清河的真正目的:
用五个几乎等于白捡的回城名额做基,给自己竖起一张‘仁义的大旗,恩情加利益捆绑,以此聚拢一批可靠可用的人,好尽快展开自己的一系列发财大计。
第122章 冠冕堂皇下的私心作祟[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