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隐闲居在家的三年,是李德裕执政最辉煌的时期,也就是“李党”在朝廷里掌权的时期,虽然李商隐在双方都不受待见,但毕竟是王茂元的女婿,在李党这边的关系更为亲近,而李商隐恰好错过了这个最有希望的时期,不久后他的岳父王茂元去世,李商隐的处境就更加困难了。”
视频里的李商隐经历变得极其坎坷,本以为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母亲的去世让他回家丁忧,眼睁睁的看着“李党”执政的时期错过,只能叹息“时也命也”之类的话。
王勃在岳阳楼上发出感慨:“这李商隐好生倒霉,要是正常情况下他还是有机会进入朝堂实现抱负的,果然运气也是人生重要的一部分啊。”
汉光武帝刘秀:“支持楼上,像我这种没有运气的人,只能靠努力才能维持的了生活。”
王莽:“???”
曹操羡慕的打下了评论:“不愧是你啊,秀儿,说话都能秀我一脸,你要是没有运气,世上就没人敢说自己幸运了,我如果能有你的一半运气,乱世就已经结束了。”
李商隐看着这些名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顿时安心了不少,没有人揪着他是叛徒这件事不放,但看着陈羽的盘点,想起自己错过的机会,也不由得怀疑起来:自己是不是运气太差了?
容不得李商隐细想,陈羽的声音继续在讲述:
“845年十月,李商隐结束了守孝,重新回到秘书省,但还没等他做些什么,次年三月,武宗去世,宣宗李忱即位,并反对武宗的大部分政策,尤其厌恶李德裕。“
“于是“李党”之人便遭了殃,一轮政治清洗后,“李党”的人被挤出权力中心,而李商隐也因此受到了牵连。”
“847年,桂管观察使郑亚邀请李商隐往赴桂林任职。五月,李商隐同郑亚来到距京城大约5000里以外的南方,郑亚的这次南迁,是清洗计划的一部分。李商隐愿意主动跟从一位被贬谪的官员,表明他同情李德裕一党。另一方面,也显示对自己的升迁不再抱有信心了。”
“848年,他回到长安,只能通过自己考试得到一个???县尉的小职位。他此时的情况就是低微的官职,渺茫的前途,落寞之余,期盼着出现变化。”
“哎…他也不容易啊。”不知道是谁率先在评论区发出了一声叹息,众多的文人都纷纷效仿。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入朝拜相的,大多数的文人都和李商隐此时的情况相似:低微的官职,渺茫的前途。
得知李商隐的遭遇后,评论区的风向一下子变化了,大多数的人都转向了对李商隐的同情,只剩下了帝王没有发表同情的意见。
就陈羽个人而言,对李商隐的事情的确是有所疑惑,但更多的也还是同情与惋惜,并没有那么讨厌李商隐。
但根据评论的内容来看,众多帝王对李商隐的印象并不好,因为他们最喜欢的臣子的第一要求就是:忠诚。
这也许就是帝王和普通文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吧,是非功过,对历史人物的不同看法,也许就是历史的一部分魅力所在。
第十一章 坎坷经历,多元评价[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