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是几首乐坊自己编的歌舞,杨逸也觉得不错。
而《声声慢》的演奏彻底把今天的演出推上了高潮。光是看那些夫人小姐脸上的表情,杨逸就知道,她们也被这首歌听醉了。
不能喊不能叫,没结束也不能鼓掌,她们只好用自己的“钞能力”表达内心的激动和喜欢。
打赏!疯狂地打赏!比第一首《盛世》的打赏还要疯狂!
侍者们端的盘子上,很快便被扔满了银票和银锭子。
杨逸看到大家这么喜欢,自然也很开心,十分“豪气”地打赏了五两银子。谁知,一转头却看到顾铭把一张五百两的银票放进了盘子里。
这个败家子!真是壕无人性!
整个表演持续了差不多一个时辰,最后在大家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观众们渐渐散去,顾铭以有事请教为由,又把杨逸请去了会宾楼。
杨逸还以为他是要问关于双截棍的事,结果到了才听他说是仁济堂的事。
“刚好冷尘晌午有事过去了一趟,听陈伯说起太傅府常在那边订豆腐,我才知道了这么档子事。”
杨逸倒是有些惊喜:“原来仁济堂的东家是你啊!我说呢,谁的脑子这么好使!”
顾铭顿了顿才说:“你不会觉得我假仁假义吗?开了善堂却在别的地方一掷千金,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怎么会呢?”杨逸挥着扇子说道,“善心不分大小,何况这是个长期且复杂的事业!若是都要把自己家底掏空,或者必须以降低自己生活标准的方式去救济穷困,那这样的慈善之人不是有别的目的,就是虚伪了。”
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现代那么多慈善家也都是在自己有能力之时才回报社会的。
人都是自私的,有钱当然是先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了。要是为了做慈善,就不能再买奢侈品,不能享受惬意的生活,圣人大概也不会愿意做慈善的。
听到杨逸的话,顾铭的眼里流转着说不出的情愫。
“人生得一知己,夫复何求啊!逸姑娘,我得敬你一杯!”
杨逸也不扭捏,端起茶杯,以茶代酒,一口干掉。
“我顾铭长这么大,第一次听到这么让人舒坦的话!”他苦笑着向杨逸解释,“早前京中只有两家善堂,都是官办的,一个是收养弃婴,一个是救济孤寡老人。但是灾年时,一下子就满了。而且这个消耗颇多,衙门渐渐的也不好好做了,只能时不时让文武百官出点血,就那么半死不活的扔着。”
“京中官绅颇多,可能大家都看到这是个烧钱的事儿,也没人愿意去做。我这不是个闲人么,家里也有俩闲钱儿,就办了两个。你估计也听说过我们家的情况,上面盯着,我也不好太冒头。而且有官办的在前,我办的善堂自然不能比人家的突出,否则……你懂的。”
杨逸点点头,说道:“所以你必须在保证这些受助者解决基本温饱问题的情况下,至少看上去生活得没有那么容易。”
 
第40章 人生得一知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