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是“眼球经济”,有竞争力的旅游经济必定是特色鲜明的。当前旅游产品越来越丰富,人们可选择的余地也越来越多,但是模仿、跟风并不能赢得市场。
要在“特”字上做文章,不断增强“特在自然、特在民俗、特在文化”的意识,着眼于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旅游产品供给,通过打造重点项目,形成龙头拉动效应,特别是要突出文化内涵,打造出更多的知名文化旅游品牌。
“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推介活动推出的“边境极限探险线”“丝路文化经典线”茶马古道寻踪线”“大香格里拉人间乐土线”四条旅游线路,既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又富含浓郁的人文气息,受到众多游客的欢迎。
同时,要处理好整体开发和错位发展的关系,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基础上,认清自身优势有效避免同质化竞争。
要正确看待本民族与旅游者间的文化差异,科学地引导当地居民客观看待外来文化而不是盲目迎合与模仿。
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并不是要排斥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可能总是处于长期封闭的环境中,它要不断地通过与外界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获得新的发展。
民族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并不完全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的。但在开发的同时,应增强当地居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认识传统文化的不可再造性和独特价值,了解本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
要保护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的事物,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民族文化为代价。民族文化资源是千百年来少数民族人民创造的精神财富的积淀,尽管有些内容与当代社会不相适应,但有相当多的成分在当今和今后都会发挥积极作用。
保存人类文明结晶的完整性,也就是在保护民族文化。保存历史,留住人类创造的足迹,是我们刻不容缓的责任。
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不但要注重风土人情方向,还要正视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优化组合。
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机结合,可以提高旅游资源的观赏价值,也会产生良好的旅游效应,增强民俗旅游的生命力。
刘姐品牌开发就是一个民俗旅游资源优化整合的典型示范。事实证明有创新的旅游产品,才能以其特有的古朴与神秘持续地吸引旅游者。
我们要在对民族风情旅游进行充分调研后,方可对民族旅游进行有效合理地开发,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用科学的方法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要坚决摒弃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导向,更要立于长远的打算,精心挖掘其文化性,并保持民族旅游的与众不同,使其散发出独特魅力,使民族旅游为我国的旅游业增添光彩。
民俗是民间群体生活的体现,它的最大吸引力就
第57章 自请退学[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