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是要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利用禀赋优势;
      是要实施错位发展。是旅游产业资源整合、全面提质升级的基础;
      是要培育与发展市场竞争力。围绕文化旅游和休闲旅游,各旅游风情镇应寻求旅游产业细分中的特色市场定位。
      提高认识,形成合力
      从市级层面来说,旅游风情建设是完成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任务、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形成城乡同步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就乡镇而言,旅游风情镇建设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中心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科学规划,合理引导
      全市旅游风情镇建设务必制定科学的总体规划,加强规划引领作用。
      搞好试点,分批建设
      既然不能全面开花,就不如先突出重点,。首批旅游风情镇力争在35年的时间内建成。首批乡镇的选择,要遵循民族风情突出、旅游资源丰富、基础条件较好、集镇人口规模适中和集镇易于改造的原则。尽快启动首批旅游风情镇的建设工作。
      是尽快完成首批乡镇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是加快首批乡镇路、水、气、电、宽带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是加大首批乡镇旅游开发项目招商引资的力度。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搞好首批特色旅游风情镇建设试点,积累经验,然后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完善机制,加大支持
      是加强组织领导。成及时研究解决建设中的困难;
      是适时出台优惠政策。制定相关的财税、国土、旅游开发、交通、生态环保和招商引资等优惠政策。如设立旅游风情镇建设引导资金;鼓励有实力的民间资本投入旅游风情镇的建设;合理引导旅游风情镇的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宅基地和房屋作为股权,参与旅游风情镇建设等;
      是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参照建设扶贫工作做法,建立旅游风情镇建设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并将其纳入相关市直单位、区县政府和乡镇政府绩效考核,每年对相关的指标进行年度考核评价,予以奖惩
      改革开放40年来,民族地区旅游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成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脊梁和动力产业,民族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一带一路”精品旅游线路的前沿窗口,以及56个民族守望相助的一面旗帜。
      40年历程:4个阶段,民族地区旅游业提速发展,以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重大事件为划分标准,可以把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11991年,起步培育发展期。主持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标志着旅游业的起步。1978年,开放真正拉开了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帷幕。
      民族自治区和民族大省先后建立游览事业局或旅游局。会议之后,民族地区积极制定了旅游发展规划和计划。国家重视、资源丰富和旅游先发优势使得民族地区在第一轮旅游开发潮中处于领先地位。

第55章 撞见[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