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区特色是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出发点。但很多民族地区为了增加旅游地的吸引力,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就从形式上照抄照搬些民俗活动,天天过节日、处处有节庆。百花争艳的民俗旅游产品市场已经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大相径庭的旅游活动。
      在这里我想说一个具体的事例,关于永州瑶族的风情旅游。比如;瑶族非遗展“瑶不离鼓”鼓是瑶族民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现场将带来震撼人心的瑶族铜鼓舞、瑶族非遗皮鼓舞等表演更有瑶族绣娘亲手缝制的瑶绣神秘的图案、精巧的工艺展现少数民族的生活之美.瑶族医药展,瑶族医药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奇特、神秘的瑶医药;体现了瑶家人的生存智慧,活动现场将展示瑶家常用的药草,功效不同。
      瑶族非遗文化演出.瑶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现场将演绎,洗衣歌、瑶族长鼓舞等,具有瑶族特色的歌舞节目,瑶家人用热情洋溢的舞蹈,优美动情的歌声喜迎八方来客。
      但是它也存在着许多消极的影响。
      民俗旅游的消极影响民俗风情的同化。
      旅游地的居民与旅游者接触的过程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互动过程中,双方都会有所变化,而且异地文化对旅游地文化的冲击、影响更大。旅游地民俗风情正在慢慢被同化。云南之所以被称为“秘境”,对旅游者具相当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形态多样、层次丰富的少数民族特色风情。然而现在这里的民俗风情正在慢慢被同化。如民居建筑以干栏式建筑民居为主的傣族地区干栏属构架建筑,由于受汉族建筑的影响,现今傣族地区的民居建筑材料发生了变化,其墙都用砖、石砌筑或用泥土夯筑,屋顶盖上瓦等,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竹楼了。屋内陈设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村民们已开始用组合柜、沙发、地板胶、地毯等,与汉族城市居民无异。而一些汉式楼台亭阁,却不断出现在少数民族景区,令人“直把边乡当杭州”。这不仅是一种民族传统文化的消失,也是一种旅游资源消失。
      伪民俗
      伪民俗是指人们为了某种目的任意编造、添加、拼凑的而旅游地根本不存在的民俗,或不尊重少数民族,开发一些犯其禁忌的活动.建造民俗景点最重要的原则是应该尊重原来民俗的基本习惯。而伪民俗恰恰相反。如永宁摩梭人的母系大家庭的房子,内有男、女中柱,这不仅是家庭的象征,也是妇女受尊重的标志,舍此而立其他柱子,就不像摩梭人的房子了。又如鄂伦春族的民居建筑,是五、六个并列的“撮罗子”,他们之间不能前后排列,原因是房后有供神树,人们是不可随便看到神的。而且民族地区许多活动的展开,都是为了吸引游客,目标和价值单一,原有民俗的内涵和存在价值改变了或消失了,失去了真实的存在环境和意义,传统民族文化就成了伪民俗.
      民俗风情的庸俗化
      各民族文化本来有其真实性、淳朴性和神秘性的一面,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运行机制。但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却成为一部分游客落后的、不健康的或低俗的需求。如在过去某些地方或变相强令变服改俗,或对某些传统习俗进行错误解释,使一些有特色的民族习俗扭曲变形。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少地方,具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服饰、习俗等人文旅游资源消失迅速,常令我们扼腕叹息。
      旅游者对旅游地民族生活的冲击
      旅游发展带来了经济效益,然而更重要的是,它必将干扰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发展过程,使落后地区受到旅游者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居民思想行为的混乱和盲目仿效追随将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征,进而在长远角度上破坏了旅游资源特征。这种现象目前有不少少数民族地区业已出现,一些民俗旅游村落除了歌舞表演外,日常生活已面目全非,人文旅游氛围的破坏,价格飞涨,蜂拥而至的游人,使旅游地交通堵塞,日常生活受到影响。[1]

第47章 磨人的小妖精[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