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日后,柳君雅发现自己好像变“笨”了。
他就觉得往日里融会贯通的儒学经典,怎么看,怎么拧巴。
也不能说是所有的书都这样,像《大学》、《中庸》,问题不大,可《论语》怎么看怎么奇怪。
不止儒学经典,其他的书也是:
《史记》没啥问题,《资治通鉴》很别扭。
《诗经》还行,《全唐诗》就很拧巴。
他怀疑是因为象胆的关系。
祖母在世的时候说过,这象胆大补,但须每日取微克加入菜肴,经年日久服用,如此,历十年,可得道成仙。
她说是听她婆婆说的。
可柳君雅对修道成仙又没有兴趣,所以那天把象胆拿到手直接给生吃了。
十二种加一兽肉组成的象胆,有效的改造了柳君雅的体质,他感觉自己在武学上可谓一日千里。
可没想到竟然有副作用。
柳君雅虽然无心仕途,可到底是读书人,他可不想自己寒窗苦读十多载,一朝全都付诸东流。
所以,这两天他一直攻读到深夜。
这天,他还在油灯下苦读。
他先学《大学》《中庸》这两本还可以的。
然后换成《论语》又不行了。
他索性拿出棋盘,自己跟自己对上一局。
可心里乱糟糟的,对弈也不得章法。
又推开棋盘,试着赋诗一首。
诗成:“世上输赢一局棋,谁知局内有玄机。
先贤当日曾遗语,胜固欣然败无敌。”
“……”
“什么玩意?”
柳君雅看着自己写的这首诗,怎么看都不通顺,怀疑他是不是魔障了。
将纸丢入篓中,腹中突然鼓噪起来。
看来是饿了。
此时正是二更天。
柳君雅叹口气。
“煮面吧。”
他正待起身,突然一阵夜风骤过,掀乱了他堆在书桌上的书本。
柳君雅正要拿砚台压住书页,猛然看见——《武侯集》。
本来是平时翻烂了的书,可现在他眼睛落在那个“武”字上面,却是突然就挪不开了。
武,止戈之意,也就是说……
要是不能空手把戈拧断,就不能称之为“武”。
他突然感觉自己有了新的理解,完全覆盖了旧知识。
他猛然过去,乱翻开《武侯集》第一眼看见的,便是诸葛武侯的《诫外甥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这短短八十个字,按理说,柳君雅都能倒背如流。
可今天看,却突然发现大有不同。
逐字逐句,他早就该通达了。
可现在连在一块,却猛然发现,自己好像理解错了!
柳君雅连忙坐下,把油灯拿过来。
他看着诸葛武侯给他外甥写的这短短几句话——
乍看之下,没什么,就是一些做人的道理,但柳君雅隐隐感觉,武侯意有所指。
他努力盯了一会儿,突然有所悟——
这字里行间,隐藏的竟是一套功法!
功法不在字形变化之内,而在其理!
纵然是贯通学问,也不可能看懂。
但,如果不贯通学问,那是肯定看不懂。
柳君雅忙到室外,他从菜地捡起一块大小适中的石头。
按照刚才的理解,往空中一扔——
“忍屈伸,去细碎!”
按照《诫外甥书》之理,杂糅他祖上的武功心法,将石头打成粉碎!
柳君雅大喜过望。
原来如此。
当然,这一拳碎石对他来说之前就能做到,算不得什么稀罕事。
关键是,他是以从这《诫外甥书》里悟出了武侯的武学心法。
他突然明白了,原来是龙象胆开了他的心智,让他给看出了隐藏在书里面的武学秘籍。
想来武侯虽然是以羽扇纶巾的儒者形象留存于后世。
但他一生金戈铁马,怎么可能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
实在是世人想当然了,若不是吃了龙象胆,
原来他将自己毕生武学,都留在这只言片语里面。
《诫外甥书》,实为一套刚猛无比的拳法。
他马上找出《诫子书》,第一句“夫君子之行”。
行,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原来《诫子书》是跟《诫外甥书》相辅相成的一套腿法!
而《出师表》是内功心法,只不过是跟刘备一起研究的。
第一句就写着呢: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结合字形字体,显然意思是,这套武功是刘备(先帝)创的,以业力运气,一瞬之间攻击敌人全身过半穴道,中者如山崩土崩瓦解,当场毙命!
如果不是服用了龙象胆,显然柳君雅是发现不了这些奥妙的。
他找出纸笔,按照自己的理解,一番誊写,最后竟然真的总结出来一套武功秘籍。
柳君雅誊写完了,就照着上面的练。
本来柳君雅就有底子,加上龙象胆的作用,一时武功进步竟然是飞快。
不知不觉就废寝忘食了。
等他缓过神来,已经过去三天了。
柳君雅他从《武侯集》总结下来的武功完全倒背如流,一招一式也用身体记住了。
期间一直都没有睡觉,却还是精神奕奕的。
“多谢武侯赐教!”
他双手抱拳,对天空做了个长揖。
明明三天没睡觉,他觉得自己还是非常精神。
第三章 书中自有无敌术[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