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99章 绵薄之力[1/2页]

桃源绝世小医仙 奉天街小吴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陈大夫,这件事恐怕得从长计议吧....”
      “是啊,中医药典的修正事关重大,尤其是你说的药材用量问题,那可不是我们这些老家伙的一份联名提案就能解决的。”
      “陈大夫,要不你再换个条件呢?我跟你说,老赵他孙女真的很漂亮的!”
      ....
      听到陈逸的条件,所有人都流露出一副十分为难的模样。
      中医药典是什么?
      说得直白点,它就是全华国所有中医们开方用药时的准则和法典。
      不论你是世家传承的中医子弟,还是中医药大学毕业的小透明,只要你想给患者开方用药,就必须得按照中医药典的规定药方和规定用量来。
      符合药典的规定,哪怕患者没有治好,医生也不会因此担责。
      但不符合药典的规定,就算患者痊愈了,医生也要承担被追责的风险。
      形象点来解释,中医药典就好像一道铁栅栏。
      对于那些资质平庸的中医来说,这道铁栅栏就是一道保护网,只要你不出格不冒险,药典就会保护你。
      而对于那些天赋异禀的中医来说,这道铁栅栏更像是一座牢笼,限制着你在中医之道上的钻研和精进。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医生都只会对着药典照本宣科,开死方用死药。
      就比如陈逸,他的用药几乎都会超出药典的规定用量范围,更别提许多诸如龙虎补阳丸的失传古方,药典压根就没有收录。
      但陈逸毕竟是特例,大部分的年轻中医都是庸碌一生,最终沦为药典的搬运工和应声虫,脱离了药典的限制或者说保护,他们甚至不敢开方用药。
      因为他们一辈子都在遵照药典行医,根本不明白何谓药材的毒性和药性,更不理解中医药方的配伍和生克变化。
      这样的中医真的能治病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那国家为什么还要费尽心力地制作这样一部中医药典呢?
      原因很简单也很无奈。
      中医太吃从业者的天赋和资质了,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就是这个道理。
      至少在教学和传承体系这一块,中医是不如西医的。
      同样是大学毕业,西医快则三五年,慢则七八年,基本就可以独立出诊了。
      中医呢?
      没个十几年的水磨功夫,别说开方用药了,就连望闻问切都搞不明白。
      这种时候,药典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因为它至少可以保证中医治疗的下限——或许没有疗效,但绝对不会出错!
      先保证中医在跟西医的竞争中能苟活下来,再图复兴之计,这大概就是中医药典存在的意义吧。
      然而时代在飞速变化,今日之百姓对于治疗手段的精准性和高效性的要求是越来越严苛的。
      基于这一点,中医药典对中医的桎梏性已经渐渐超过了保护性。
      再这样下去,华国中医就会像吞食了慢性毒药一样一点点走向死亡,绝无再度复兴的可能性。
      要想救中医,药典是必须要改革的,这也是陈逸提出交换条件的根本原因。
      “诸位前辈的顾虑我很清楚,事实上我也明白药典改革的艰难性,所以我压根没想毕其功于一役,但中医已经沦落到了如今这步田地,总还是要有人发出些声音的。”
      “其他的事情我管不了,但只要在这份提案上留了名的前辈,都可以任意观看龙胆救心汤的完整药方,不论提案最终能被讨论到哪一步。”
      “我陈逸说到做到,天地可鉴!”
      陈逸一改之前的慵懒气息,整个人都变得锋芒毕露,就好像一柄刚拔出鞘的绝世宝剑。
      嗡!
      小办公室里瞬间变得嘈杂起来。
      一直置身事外的江悯农终于放下了紫砂壶,眼神复杂地看着陈逸。
      相比昨天,今天的陈逸所展现出来的格局和心胸更让他震惊不已,甚至都有些自愧不如了。
      才二十多岁的年纪,就已经能考虑到整个华国中医界的前途和命运了,偏偏人家还不是空谈,而是实打实的想要做一些事出来。
      这是何等妖孽啊!
  &

第299章 绵薄之力[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