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朱熹真的能寻芳泗水滨吗?[2/2页]

大宋王朝那些事儿 边塞man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又有什么景可观呢?
      不过,我还有一种想法,朱熹这位老先生活的岁数比较大,横跨了好几个时代,在北方的金国,同样是城头变幻大王旗,这里要特别说明一点,在朱熹生活的中晚年,北方是金世宗主政,这位皇帝可是被《金史》称作“小尧舜”的,所以,在他的时代,泗水滨究竟是什么样子,还两说,不过我想,肯定比南宋初年爱国词人张孝祥笔下的泗水要好很多,这还需要学者进一步考证。
      接下来问题来了,那么既然没有真正到泗水寻芳,那为什么还一定要写寻芳泗水滨,而非写他所能到达的南方特别是他的家乡徽州府一带的江河之滨呢?这其实是有原因有渊源的。首先,说一说泗水的渊源与意义。因为孔子曾在洙、泗一带聚徒讲学,所以后来泗水就成了孔子与儒家的代称。后世的文人常有“洙泗情节”,通过写泗水来代指孔圣之门与儒家真谛,我举一个例子,西晋的阮侃写过一首《答嵇康诗》,里面有一句“洙泗久已往”,说明泗水是他们心驰神往的圣地
      总而言之,朱熹并没有真正到过泗水滨去寻芳,而我们该如何还原诗歌本义,对此诗做出正确的解释或者是解读呢?其实,这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诗是宋人特别是宋代大儒们格外喜欢创作的作品,往往充满理趣,那我们在文章最后解读一下这首诗:这首诗通篇用比喻,泗水就好比是孔圣之门,光景就好比是儒家真谛,探寻春天以及春天的勃勃生机就好比格物致知,学习中所感悟到的“为有源头活水来”就是诗中的无边光景一时新。所以,我们最终可以用一句话完成对这首诗的正确解读:只要是进了孔圣之门,懂了儒家真谛,就能领略到无边生机。

朱熹真的能寻芳泗水滨吗?[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