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公元907年朱温代唐至960年赵匡胤黄袍加体,五十余年间换了六个朝代,皇帝有十个姓,如果大臣、士人都要为本朝守节尽忠,那就会出现六次集体大自杀;如果要忠于一姓,就得自杀十次。
      葛剑雄在其书中表示,如果有第三条道路,那就是以人类的最高利益和当地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前提,不顾个人的毁誉,打破狭隘的国家、民族、宗教观念,以政治家的智慧和技巧来调和矛盾、弥合创伤,寻求实现和平和恢复的途径。而冯道,走的就是第三条道路,尽管他没有走得很好,也没有最终成功,就像他在《长乐老自叙》中所说“不能为大君致一统,定八方,诚有愧于历职历官,何以答乾坤之施”;但与“灭迹山林”或愚忠于一姓一国的人相比,他无疑该得到更多肯定。正如冯道诗云: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须知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豺虎丛中也立身。
      南怀瑾在《庄子》讲记中提到,“冯道说‘虎狼丛中也立身,他自己认为站在狼虎丛中,这是真的下地狱的精神。在五代这八十余年大乱中,他对于保存中国文化、保留国家的元气,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为了顾全大局,背上了千秋的罪名。所以后来苏东坡同王安石都赞叹他,苏东坡讲冯道,‘菩萨,再来人也。王安石讲冯道,‘佛位中人。说他是活佛。”
      南怀瑾进一步指出,乱世不倒,当然得有他本身的条件,至少做到不贪污,使人家无法攻击他;其它的品格行为方面,也一定炉火纯青,以致无懈可击。即便宋代的欧阳修、司马光,都认为冯道的节操碎了一地,但也认可一些冯道的做法。
      例如,他“为人能自刻苦为俭约”,在随军当书记时,冯道住在草棚中,连床和卧具都不用,睡在草上;发到的俸禄与随从、仆人一起花,与他们吃一样的伙食,毫不在意;将士抢来美女送给他,实在推却不了,就另外找间屋子养着,找到她家长后再送回去。再如,冯道在丧父后辞去翰林学士回到景城故乡时,正逢大饥荒,他倾家财救济乡民,自己却住在茅屋里,还亲自耕田背柴;有人田地荒废又没有能力耕种,他在夜里悄悄地去耕种,主人得知后登门致谢,他却感到没有什么值得别人感谢的地方;地方官的馈赠也一概不受。
      不吃拿卡要、不贪污受贿、不乘人之危搞女人,在我看来,冯道是公务员的榜样,中国职业经理人的典范。更重要的是,无论是谁家天下,老板是谁,他自以民为本,比那些为烂王朝卖命的臣子要有勇气得多。他的“忠”,是忠于本职,忠于百姓,而不是狭隘的某姓某人。

官场不倒翁第一人[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