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波斯君主向大唐寻求“政治避难”?[2/2页]

鲜为人知的的历史趣事 汤汤哩哩啦啦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天可汗之首要任务。维护各国独立,不受强国侵略,为天可汗另一职责。为表示对天可汗之绝对服从,各国嗣君即位,必由天可汗下诏册封。各国军队必须接受天可汗之征调,受征中国平乱。
      因为有了天可汗组织,公元七世纪“国际道义舞台”就此成为“中国领衔”表演。日本人称此时的大唐帝国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世界主义色彩的朝代”,亦非虚语。“烈烈王者”所向披靡。
      弱国被强国欺凌,大唐岂能坐视不管?
      唐高宗欣然接受了卑路斯请求,马上设立波斯都督府(今伊朗境内的扎博勒),以卑路斯为波斯都督府都督,将波斯与大唐“安西都护府”连成一片。然而,由于波斯都督府没有中国军队驻扎,波斯全境不久终被大食吞并,波斯都督府也无法独存。公元670年,高宗招卑路斯入朝,授“右武卫将军”衔,命人修建长安波斯寺,卑路斯与其子泥涅斯得到妥善安置,先后定居长安
      尽管大唐没能帮助波斯复国,但摄于大唐之威,阿拉伯大军终究未敢穷追卑路斯到中国内地。扶弱济困、主持正义的大唐帝国,还是赢得了弱国的尊重,“天可汗”占据了政治道义的制高点,而且在军事上,基本保持着对大食的绝对优势。阿拉伯大军在天宝前期的几次中等规模的冲突里均败于唐军,后来倾其国力发动怛罗斯会战,20万阿拉伯军面对3万唐军依然难以战胜,最后只靠唐军内部的反叛才将唐军打退,而阿拉伯军的自身损失却是唐军的几倍。阿拉伯人虽胜尤耻,唐军虽败尤荣。后来即使安史之乱爆发,阿拉伯也终未敢进兵西域。
      因为有了大唐帝国的存在,阿拉伯帝国东进的步伐被阻挡在葱岭之外。公元674年,卑路斯客死长安。这个国破家亡的波斯亡国君,因为有了中国的庇佑,安稳地度过了他的政治余生,避免了成为阿拉伯大食战俘的可能。世界主体文明大国一个侧证,就是她能建立起周边国家包括流亡者信任的国际组织,成为各国政治流亡甚至叛国者的首选国。从这个意义上讲,当时在世界遴选“政治避难所”,首推大唐帝国。

波斯君主向大唐寻求“政治避难”?[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