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尊王攘夷一词源自春秋时代,“尊王攘夷“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该书是解释儒家经典《春秋》的三部专著之一。本意为“尊勤君王,攘斥外夷“,后来演化为具备复杂含义的政治术语,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区的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主要表达的意思是面对外族入侵,结成民族统一战线,这对后世乃至今日的国家民族影响力都是十分十分巨大的。
      其开端便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使得齐国一下子占据了道义制高点。
      齐桓公出动大军先是打退了山戎对邢、卫两国的侵扰,救邢存卫,在诸侯中威望大增。其后,面对楚国南蛮的北向扩张,齐国再度出兵会合中原国家的军队共同伐楚,解除了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地区的威胁。公元前651年,齐桓公葵丘会盟,在那个时候的周天子都派人来参加这个会盟,承认他齐桓公的地位。
      他成为春秋时期诸侯各国公认的第一个霸主,齐国也正式成为第一个称霸的国家。
      后来孔圣人充满深情地讲:“管子相齐,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其主要的意思是:我们老百姓到今天都受到管仲的恩赐,如果没有管仲的话,我们就要被少数民族、游牧民族同化了。
      “被发左衽”是少数民族的服饰发式特点,“被发”的意思就是散着头发,重环垂耳;“左衽”意思就是他们穿的衣服是左边压右边。中原

尊王攘夷的影响[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