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572章 微服私访去滁州(七)[1/2页]

朱厚照:朕的庙号最次也得是圣宗 倦鸟落旧林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杨廷和一听,有点恍惚。
      王守仁在跟皇帝谈完之后,返回家中就把朱厚照的论点,华夏文明历史上三次大解构摘出来。
      进行了系统性的增补和论述。
      最后拿出了王炸。
      《论三级文明大解构疏》,他根据华夏历代的文书传承,将文明体系进行了整合。
      一级文明,即部落时代的血祭文化,包括萨满、泛灵等等崇拜,也就是彻头彻尾的鬼神崇拜。
      典型的就是周礼定制以前的文明。
      二级文明,即邦国联谊,血统论调,典型就是贵族就是好,外边一切都是垃圾,并且形成对于周围文明进行压制。
      三级文明,即中央官制,不再以血统论调而是道德言论,道德言论只能约束上层,而不能约束下边的人。
      在王守仁的眼中,大明还是处在第三级。
      然后他推出了第四级的畅想,也就是人人都知礼,同时也人人都不会逾越法律的社会。
      为此,他说:“观花有花,观花有物,知行当合一,不可分,不可易。
      心贼如何破之?
      知知谓法,行知谓术,知行谓道。”
      杨廷和看着王守仁写的文章,也忍不住鼓掌。
      朱厚照教出来的徒弟,神了!
      王守仁之前的言论之中,对于思辨阐述太多了,而且偏于模糊。
      毕竟文言通病,一般都不会将话说太死,需要人去思考。
      但这一次,王守仁受到了朱厚照的影响,直接告诉世人,知行合一该怎么拆。
      知知谓法,就是告诉你,你所知道的知识,是总结出来的经验,只是方法论。
      那么你要践行这一条路,也就是行知,这是术,术就是办法,是手段,也就是办法。
      那么你只是知道去做还不够,要把方法论结合手段一起去执行,根据实际情况去调整手段和方法论,要做到有机结合,也就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就是大道。
      杨廷和回忆结束,不由得感慨:“王君斐然成就矣。”
      “这是他的天资。”朱厚照点了点头,“理学的根基,有一部分歪了,而造成扭曲的,就是朱熹。他给的方法论,格物致知,对也不对。
      王守仁能悟出知行合一,就是说明他本就有能力拨乱反正。
      只是,他的徒弟,尤其是王艮,那小子出身太低,所以为人太过自负,所结交的徒弟,都是最近一段时间依靠军功和商事崛起的平民。
      这群人需要话语权,所以他们会想办法搞出噱头来吸引人关注。
      那么,怎么关注?无外乎用孟子言论,套用法家,再加一点心学,变成狂悖之徒,彻底引导社会风气从森严等级,朝着轻松开明迈进
      这会系统动摇国家统治根基。
      毕竟国策累慢世俗,一次慢还能接受,但次次慢,则国必然思想混乱,最后崩溃。
      既然如此,不如朕亲自来开这一条路,反正朕的威望足够,知识体系自成一派。
      提前定一个大目标,一个新的方法论,让所有人都在这一条大道上狂奔。
      虽然算不上融汇贯通,但朕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
      朱厚照说这话,也不脸红。
      杨廷和却没有吐槽。
      因为身边的一切,都在昭示,朱厚照的阐天释道是对的。
      只要将技术剥离出传统儒学范畴,给足时间和待遇,大明能还你一个惊喜。
      有朱厚照的阐天释道作为托底,你看看这一年内,大明的工部读书人到底给大明带来了什么?
      技术官僚啊!
      集约体系之下一起发力,一年手搓发电机、电报机、照相机、甚至关于留声机其实也已经搞定了。
      因为厚玻璃朱厚照也能造出来,那么只要稳定旋转刻纹的速度,就能将声波留在玻璃上。
      播放的时候,重新

第572章 微服私访去滁州(七)[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