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朱厚照看了一下计划和二十年规划。
      不得不说,官员们之前是压根没有办事的目标,各家混吃等死,勾心斗角。
      但如果能统合他们的意志一起朝着目标前进,那真是能爆发很多惊喜。
      相较于朱厚照而言,他们肯定更了解大明的情况。
      所以拟定的计划,也更贴合实际,甚至在朱厚照看起来,更加保守。
      不过万变不离其宗。
      想要扩张国营资本的沉淀,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基建。
      基建是万能的药。
      之前朱厚照搞出了超发的金券,重拾百姓信心的时候,还担忧起来,超发这么多货币,会不会导致物价飞涨,甚至民不聊生。
      但显然担心多余了。
      乡镇崛起吸纳了海量的资本,也吸纳了庞大的存款。
      这才刚解决宝钞流通的问题,金券居然通货紧缩了。
      要知道,朱厚照之前发的债券,短期债利息比长期债高不少,目的是为了压制可能出现的通胀。
      同时为了补上这部分利息,每年照着应该归还的本息百分之五增发货币的,想要调整出温和通胀。
      配套的措施就是这几年陆续调整每年储蓄利息,活期从百三降到百一,死期调整到百二,钱还是沉在银行和债券之中。
      只能说储蓄是农耕民族的天然习性,海量的资金沉在银行。
      当然朱厚照已经没法再降息让百姓将钱取出去投资、消费了。
      因为储蓄式通缩,更多是意味着老百姓对于投资市场不看好。
      或者说,大家都在观望后续的国策稳定性。
      所以,大基建只要兴起,再发政策鼓励乡镇创业,就能激发沉淀的资本,进而成为发展引擎。
      嗯,大体就这么做。
      有了盘算,朱厚照就继续写宪法大纲了。
      《宪法·国统律·皇令》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前元入主,受西域胡人污染,不通治理,包税色目夷狄,残害生灵,致使国运无百载而终。
      于是大明之太祖高皇帝起于微末,祛除暴政,革除弊端,廓清寰宇,扫尽腥臊。
      匡定天下,汇统八荒。
      重立华夏汉家之兄长大位,内外旁支兄弟,末裔血裔,尊卑有序,无不百拜。
      传至朕,历太祖、太宗、仁宗、宣宗、英宗、世宗、宪宗、孝宗七朝,已为旧邦。
      然朕得太祖庇护,承天受命,立极以来,内平群蟊,外攘不臣,平定北疆诸地,重启丝路之世,启天弘道,革故鼎新,更化民俗,遂制九洲五洋,诏分本初,定统子午,开大明新世代。
      谓,天下中央封建时代。
      承,华夏部落时代(炎黄以前)、华夏部落联盟时代(炎黄至夏朝之前)、华夏封建王朝时代(夏朝到西周)、华夏中央封建时代(东周到汉武帝时期,秦朝没有完全成功,后期关中之外的土地,大多是本地贵族在掌权)、华夏中央集权时代(汉武至正德二十年前)之历程。
      延承华夏,拓土开疆,安定民生,再谱风华。
      历,曰公元,正德二十年明法,即公元五千年。
      是以,国统立律,天下知令,华夏万族,共尊大明,齐心协力,尊王攘夷,廓定九洲,更化五洋。
      凡子孙后世,不论本朝他姓,延续此令,续写华章,不使华夏堕名,唯有如此,方可万家归心,国祚绵延。
      钦此。
      写完国统由来之后,朱厚照开始写《宪法·民族律》、《宪法·国家律》、《宪法·三民律》、《宪法·宗藩律》、《宪法·金融律》等等。
      等写完了,就发去大理寺。
      杨一清他正在看内阁整理出来的未来的五年计划。
      这些计划是公开征集部分细则的,大理寺也需要根据相关计划,调整律法。
      结果杨一清还没看完,朱厚照的《宪法大纲》就送来了。
      只是翻开第一页,杨一清就沉默了好久。
      他在

第552章 宪法大纲和诏[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