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29章 湛元明 王守仁(下)[1/2页]

朱厚照:朕的庙号最次也得是圣宗 倦鸟落旧林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儒家在没有成为统治学说之前。
      一直在追求“仁”,在历代读书人的加持之下,“仁”的含义也就变得无比复杂。
      就连孔子,他认为的“仁”也有针对不同人不一样的看法。
      简而言之,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毕竟儒家核心是“有差的爱”。
      但问题在于,华夏的儒家学问根基已经受到了法家的侵蚀,墨家的渗透,道家的挤压,乃至于后来佛家进入华夏大地,更进一步补强了所有华夏人的天人观念。
      长达两千年的历史长河冲刷之下,宋明儒家早就不是最古早的那套手段。
      董仲舒天人合一。
      周敦颐太极学说。
      程、朱延展整顿理学。
      同时还有张载横渠四句所代表的践行本质。
      接着,明代陈献章首重宋代陆九渊心学,并且开枝散叶。
      湛若水作为陈献章的嫡传弟子之一,曾被陈献章耳提面命,亲自教授学问,他也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最有名望的心学大家之一。
      只是因为朱厚照乱入,王守仁的龙场悟道所获篇章,被朱厚照带偏了一部分。
      接着,王守仁从最开始的《儒学辩证法》一书开始研习朱厚照的理论。
      随后《开平六法》直接开起了朱厚照和王守仁之间的部分分歧。
      王守仁终究是地主阶级,现在还能忍受国家对于地方控制,核心在于他的根基还未被朱厚照毁灭。
      并且朱厚照做出了补偿和拉拢。
      所以说,王守仁本质算是朱厚照的弟子兼看中的臣子。
      但坏就坏在这层身份。
      朱厚照进一步将《矛盾论》、《阶级论》、《天演论》拿出来。
      这三套理论如果深究,不难发现,核心其实都是道家和法家的体系。
      道家讲究无为,先秦时代,有一部分道家人演化出法家。
      然后儒家内部也分裂出了荀子主张礼法的异类,进而出现韩非子这个荀子弟子的法家集大成者。
      王守仁不可避免受到朱厚照思想的笼罩,接着因为受到了《儒学辩证法》对于思辨的能力的提升,已经让王守仁不再过分迷信古老学问。
      但中国人讲究万变不离其宗。
      所以他们不可避免将朱厚照的思想套上古老的学派称谓,于是就被朱厚照抓住核心。
      号称百经之祖的《易》,其主要核心不是法古和不法古,而是告诉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人要学会变易。
      于是乎,朱厚照自己用后世内容,结合如今时代体系完成的《天演论》,本质上只是着墨于四个字:“用进废退”。
      朱厚照是知道古人智慧不能被小瞧的,他们只是眼界不够,不代表脑残。
      所以,朱厚照在找了半天古今文之后,最后确定的《朱厚照版本天演论》核心为用进废退,就是想要告诉世人,不是时代不行,而是你不用,你连去做都没有做,你希望成功能找上你?
      那么,知行合一,也就能套上来。
      本质上,心学、理学的内容,一个主观唯心,一个主观唯物,核心还是中国这个时代的文人对于天地的认知。
      那么想要扭转主观到客观,就需要辩证思维。
      这就是为什么朱厚照让王守仁学他的文章时,是先给《儒学辩证法》,然后给他《阶级论》的暴论让王守仁感到恐惧之后,再把《天演论》融合进去。
      因为天演论,算是某种意义上的客观唯心。
      毕竟,时间太长了,人从什么地方来的,鬼才知道。
      不管是进化也好,是天演也罢,现在人首先要做的是,掌握物质,让自己能安然活下来。
      真正的核心,也就凸显出来的了。
      “以人为本。”
      那么下一个方向,王守仁也有自己的看法。
      那就是:“人与仁同,天仁合一。”
      只不

第329章 湛元明 王守仁(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