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制度化,法律化。在确保本身的人格健全,社会责任感具备之后,给予更多人社会监督的权力和义务。
      林氏姐妹这个案子是用不上公议制度的,因为它的案件性质并不含糊,之所以现在有一定争议性,是有人在操控舆论和扭曲证据,本质上它的案件性质很清楚。
      但是,公议法庭本身的价值并不是公议,虽然在夏国的成熟制度之下,它大部分时候的作用只剩下了做决断,但是这种制度的本质终究还是舆论监督。
      而就殷怜对于近期国内的网络趋势和映网整体发展的看法,华夏其实正走在一个公众舆论监督的萌芽和发展期。林氏姐妹这个案子为什么会存疑?是因为舆论被操控。而舆论为什么被操控?本身却是因为舆论的本身的自我排错能力太差,也就是说,普通人对于舆论缺乏一个分析和辨识的能力,水军却可以通过规模性的活动来操控走向。
      但是,普通人的辨别能力不如水军吗?正好相反,在这个过程之中,越是了解整个舆论运作模式和具备是非观的人,就越是能对水军形成压力。没有殷怜的时候,水军其实也从未真的一手遮天过,虽然在水军和平台的勾连之下,普通人很难做出有效的反抗,但是,这不表示他们就放弃了。
      总有一波人被镇压下去,又有另一波人站起来。这些人不像是水军或者平台,有着资本或者规模上的优势,他们唯一的依仗就是道德,智慧和被层层局限的反抗意志。他们总是坚持不懈地试图拨乱反正,虽然在秩序混乱的网络时代缺乏相应的效果,但不表示他们的努力是没有用处的。
      但是总的来说,他们的大部分努力毕竟还是耗费在了与资本的互相消耗上。殷怜虽然不能一夜之间就解决这个问题,却可以先把他们组织起来,慢慢通过不同事件形成一个可靠的制度,进而让这股力量链接在一起,慢慢反制水军和网络黑势力。
      当然,殷怜现在手头上的事情很多,而相比推进整个世界的科技和现实社会的各种重点制度发展(比如教育,法律),区区一个反水军舆论监督结构并不足以让她花费太多精力,至少不是优先工作,所以她也只打算借机先牵一个线,其它还是希望被她牵引进来的有识之士慢慢自然发展。
      这并不复杂,殷怜也没有搞太多的花样。把人拉群之后,她假装是同一战线的网络路人,跟大家分析了一下目前的情况,然后给他们透露了一下案件的相关信息。
      重点是三名犯人的长相。把照片放上来之后,她就声称自己见过死者其中之一,就是那位看上去五官更加深峻的混血,说他出身少数民族,资料上家境较为拮据,但是穿名牌,开豪车,一掷千金,没变成冒险家之前就过得非常奢靡,怀疑背后有人指使和收买。
      她当然不是空口白牙这么说的,还放了两张图片,一张图片是官方的个人资料,里面有对方的大部分信息,包括户籍来历,另一张却是AI从网上扒到的二代炫富照片,殷怜试验过了,国内目前常用的搜索引擎都搜不到,但AI使用的是星网独立引擎,这些照片也是公开放在网上的,如果直接输入地址还是可以看到的。
      不过殷怜没有给他们地址,也没有告诉大家这两张照片名义上分属不同的人——何必做这种多余的事情呢?与其让殷怜去证明这是同一个人,不如让死者背后的人来证明这是两个人好了。有时候少做一点,跟做许多的效果反而殊途同归。
      殷怜给出的照片其实称不上什么实证,但是这波人本身都是擅长观察,联想和分析的人,和水军斗争的时间长了,是个人都会变成抓细节的大师,更不用说这些照片里确实有很多疑点——作为资料证件照的那张,乍看之下不会发现什么问题,但是如果让直觉敏锐的人来看,就觉得好像哪儿都不对劲。
      如果看人物资料上的证件照,你不会觉得它有什么问题——青年的妆容很完美,肤色比真实的肤色黑了许多,头发甚至有几分凌乱,带了一种别样的美感,虽然没什么表情,但是投下的光影给他带来了超出一般人的质感,就像是一部以获奖为目标,拿着商业大片预算来拍艺术片的作品中的主要角色官宣图,明明每一个像素都带着尘土的气息,却完美契合了艺术。
      果然很快有人发现了这一点,发言道:“这证件照……真有艺术感啊。”
      即使是直觉不那么灵敏的人,听到这么一句提示,也难免有所联想。而很不巧的,AI拉出来的这个群里,有很大一部分人本身都有接触过大量的人事档案,有两个人有摄影方面的技能或知识,有一位以前接触过影视行业并且有这方面的见识和经验,有六位虽然没有直接从事过相关行业,但化妆或者影视观赏的经验非常丰富——在话题展开之后,他们各自通过自己擅长的角度对照片资料进行了讨论。
      “我保证这绝对不是正常证件照的样子。我看过的证件照多了去了,那种拍了艺术照来当证件照的也有,但是这种水平的……一看就是一般人消费不起的样子。”
      “我以前在剧组工作过,这种程度的摄影和化妆……说实话,普通商业片根本消费不起。”
      “我刚才用软件做了人脸比对,相似度很高。”
      “但是人脸比对软件的结果都不是非常精确吧,我用眼睛也看出来他们长得像。这种程度的相像,一般软件都辨识不出来的吧?”
      他们就软件的精确度讨论了一下,专业人士解说了一下比对的原理,认为软件在辨识能力上也许不如真人,但是它们擅长排除一些容易误导人类肉眼的因素,所以客观来说,它们确实很擅长比对人类的样貌,至少也可以和肉眼进行互补。
      讨论过程之中,也有人对于这个信息的来源产生疑问。殷怜便表示自己有冒险家朋友,直接跟这个案子有接触,其中一份资料是通过死者的冒险队伍成员想办法搞到的,至于另一份,则是她自己想办法通过一些方法信息搜索来的。
      虽然她没说什么方法,但是刻意表现出的隐晦还是让大家都很自觉地停止了追问。大家都很心知肚明地领会到了所谓的一些方法应该是人肉,至于有没有使用黑客手段……大家心里有猜测但谁也没问。
      在网络上混久了而且能利用规则的人,多数不会去纠结这个过程的正义性——毕竟这个网络太乱了,到处都是手里拿刀,为了一分钱去嫁祸和谋杀他人的人,若追寻正义的人过分相信规则和法律,赤手空拳去与人搏斗,那么再壮烈的牺牲怕也难以激起一丝波澜。
      这个世界上,有时候是过程的正义性比较重要,有些是结果的正义性比较重要,需要每个人通过自己的良知和智慧去衡量,并不是可以一概而论的。
      在座的人都有过为自己的良知付出过的代价,对这些事情也都有自己的判断。他们当然希望这个网络世界有一天规范起来,但是在那之前,作为追求正义的弱势者,所有能使用的武器也应不忌讳地利用起来
      在核实了殷怜给出的一部分资料来源之后,大部分人至少暂且相信了这部分资料的真实性,有人有地理条件的,就决定这几天跑去文件上死者的家附近又或者就读过的学校打听打听。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这么轻信,不过介于殷怜提供的内容确实有其疑点,所以即使对殷怜的说法有疑虑的人也都选择了进行进一步的查证,而非直接开口质疑。
      进群的人里面有个姑娘是公务员,工作上有权限查看社保情报,她跟另一个进群的民警是现实中的熟人,两人私下查了一下当地的资料,结果姑娘这边没查到相关资料,怀疑情报是假,然而他朋友那头却查出了户籍资料,确实与管理员放出来的完全一样。
      两人顿时就有点惊疑。
      他们省的一些社会保障福利比较特殊,包含的不止是五险一金,几十年间还有各种零零碎碎的社会福利,也就是说即使还没有工作的小孩子,涉及到一些教育或者生活方面的福利补助,也会留下资料。更不用按照家境分类,死者的家境属于低保户,政府方面查不到资料,其实是非常反常的。
      这时两人就已经察觉到这事儿真的有问题了,两人决定之后进行实地调查,确认一下情况。
      然而群里的其他人比他们还要有行动力。在当晚就有人提供了情报,表示自己有熟人在死者就读的中学里任职,也有熟人是死者的同届同学,经过调查发现了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学校有死者的全套资料,但是他的同班同学没有一个人对他有印象。
      还有一位直接去死者所在的街区转了一圈,用手机全程开了直播,群里好些人都录了屏。
      对方直接跑到了死者家地址的门口,但没有敲门进去,只是拿着死者的照片,找周边街上的中老年人询问:“大爷,您好!是这样的,我有个同事,是你们这里本地人,前段时间休假回了一趟家,就失联了。我们部门都很担心他,我正好出差到这边,记得他家好像就在这附近,所以想来打听下情况……您见过他吗?”
      他向大爷展示了一下放大后的证件照打印图。
      大爷看了半晌,说道:“这娃儿挺俊的,但应该不住这附近……不像我们本地人。”
      博主趁机问了一下大爷的情况,像是对附近熟不熟啊,住这里多少年了,夹杂着这附近有几家院子里种着葡萄藤的人家啊——他之前特意在“死者家”的院子里瞅了一眼,天井里有种着葡萄。
      大爷与他聊了好一会儿,让博主确定了大爷对附近很熟,而且是这条街上住了几十年的老邻居。
      虽然大爷的回答已经能说明问题了,但是为了可信度,博主还是在这条街上多问了好几个人,然而大家对死者都没什么印象,有位大叔说得更直接:“别说长这样的,连跟他长得像我都没见过。”

第 822 章 822[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