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nbsp; 大家虽然都不知道他有过什么贡献,但是却很信任公民等级这种数据的存在,这种信任是对于制度本身的信任,而这种好感却是对于奉献者们本身的好感。
      这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惯性。
      当然,这个过程中也不是完全没有欺世盗名,钻制度空子的人,不过相对较少,而且很容易被抓捕和印证。殷怜以前觉得这是因为夏国社会的数据系统足够先进,慢慢地却又意识到,再怎么先进的数据系统或者社会制度,仍旧需要人来维护。
      因此制度系统这种东西,上层靠观念,下层才靠技术。
      当然夏国也不是没有自己的社会问题,不过在殷怜看来,这对于华夏来说都属于太过遥远的烦恼。
      至少目前来说,效率最高,最治本的核心因素,只在于思维观念,制度完善以及信息技术。
      殷怜现在做什么都会考虑社会影响,不会只考虑这些,但是会适当带上一些这方面的考虑或者暗示,拍影视剧就尤其如此了。
      《红楼日常生活》虽然不是那种政治片,但里面却是绝对带了一些社会因素的。《红楼梦》之所以地位这么高,除了文笔精妙,故事动人,它本身的思想具有前瞻性和普世性,在很多观念上能被后世认同也是一个原因。
      虽然会有没有读过原作的人会因为他人的断章取义而贬斥作品,但这只不过是名作的烦恼而已。
      在殷怜看来,哪怕不谈世界背景,至少主要角色的三观都没有什么问题。一些人对于原作角色的挑剔,说到底是一种鸡蛋里挑骨头的行为。他们要的那种人,别说现实中难找,故事里都未必能找出来。
      但红楼很真实,它里面的许多人情世故,套到现在仍旧可用……所以殷怜就套了。
      黑怀朱本来就对故事进行了现代化改编,殷怜带回来的时候又进行了细节上的校正,当时是没有对情节进行改动的。不过筹备的这段时间,也发生了很多事情,殷怜偶尔看到令她心头一动的新闻,就会找机会在剧本里插上几句,哪怕只是一些道具布景上的灵感,但也能丰富故事细节和背景。
      当然,不但是她,几位预定协助拍摄的副导演也会这么做。
      所以最后的具备和布景设计可以说都是细节满满。
      当然也有一些怎么都插不进去的内容,强插倒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对剧情线没有聚拢的作用,反而容易分散注意力,殷怜就没勉强。她只是把相关灵感记下来,打算给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有的下一部作品丰富细节。
      ……如果用得上的话。
      说起来这剧还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就是演员的戏份。
      在这部剧里面,没有任何演员不需要全程跟组。如果角色出场次数少呢?那就多兼几个角色啊!副导们初次看到殷怜这个操作,甚至是有点震惊的,后来就慢慢习惯了。
      首先,其实很多时候,减少演员人数是有很多好处的,比如说,减少食宿耗费,又比如说,可以把大量戏份不多的演员的空闲时间大幅度利用起来——很多时候,片场的时间安排其实是很浪费且混乱的,一部戏里面可能有三分之二的角色,每天80%的时间都在等戏,当然大家也已经习惯了,使用的解决方法就是下层的龙套自己附近赶场,上层的主角排到戏份才来,但事实上,这种做法肯定是不如殷怜这种全职式拍摄的。
      不管对于剧组还是演员本身,这种方式都节约成本,也更增长能力。
      当然,这种做法也不是没有自己的问题。首先是高强度的工作方式,让一些习惯了拍摄进度缓慢的演员有些不适应,不过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多看几眼报酬数额解决——多兼几个角色,殷怜自然也不会吝啬原来该付的报酬。她如今聘用演员,都把薪酬分成了三个部分,分别是基础报酬,就是片酬,角色报酬,说白了就是不同配角的兼职报酬,还有一个特殊的报酬,就是绩效片酬。
      拍戏讲绩效,听上去是不是挺不靠谱的?如果是传统的片场,殷怜这一招其实没什么用武之处,毕竟有没有绩效的,其实演员不在乎,导演也给不了什么实质上的奖惩。而事实上,除了几个重要角色,其他人对于整部剧的影响比例相对较低,绩效系数自然也难以决定。
      主要是现在拍戏定片酬的规则就不太合理。
      不过在殷怜这里影响却不大。
      首先她不要流量,也不要自带人气。整个剧组里自带流量和资本最多的是她本人,而她肯定不需要给自己算什么绩效。
      而其它演员,小演员们目前还在她的实质监护下,基本上是她说多少片酬都是多少片酬,而其他人虽然经过选秀有了一点名气,但选择进她的剧组自然也是接受了她的片酬基准的。所以这一次所有进了殷怜剧组的角色,完全是以角色定位和戏份来决定片酬的,甚至包括廖影帝也是。
      当然,廖影帝也是这一点片酬,不管在谁看到其实都挺不合理的。虽然在殷怜的计划里,他实际片酬肯定不止这一点,但是出于某个目的,殷怜也明面上给的片酬标准完全与其他一致,至于“符合社会常理”的报酬,则是以另外一种方式给出。
      所谓的另一种方式,则是向新世界的某家医疗实验室预定了一种利用活化素的治疗新方案,并且殷怜提供所有医疗资源消耗,让他们负责治好廖影帝脸上的伤。
      这过程还是蛮复杂的,不但要去除假体,还需要取出廖影帝脸部的部分骨,肉,肌理,神经组织,然后在特殊的高活环境之中进行培养,再移植回伤口位置,通过专业的精神力医生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高频率的人工控制和矫正,最后才能长回比较自然的状态。
      不过不影响拍戏。
      殷怜的这种拍摄方式,本身其实并不是依靠摄像头捕捉,而早已经可以使用虚拟全息,只是殷怜为了不引人疑窦,自主将之降了级而已。
      而在廖影帝的治疗过程之中,殷怜哪怕私下给他用些特殊的设备,只要不让其他人接触到,再随便给个一般人无法辨别真假的说辞,基本上就可以含糊过去了,毕竟前头有个确实可以实现的技术当了挡箭牌。
      而整个电视剧的拍摄效率出人意料地高。虽然在外界看来,这部剧拍的时间只能算是略快,有一点敷衍的味道,但事实上极为副导认为,如果外人知道这场戏里主创团队到底拍摄了多少素材,就不会有这种印象了。
      殷怜引进的绩效评估,也让人觉得目瞪口呆。她在开拍前,就把所有戏份按照整体的难度,成本,涉及人数,预计花费时间做了一个比较详细的计划。每次拍摄的前三天,她会在APP的专属界面放出大量资料,其中包括她对整部戏的理解,希望每个参演演员表达出的效果,甚至有镜头设置和站位图等信息。
      这里的镜头设计,当然不是传统机位,而是日后进行剪辑的时候,会预设的观众视角镜头。
      演员们看得倒是也挺认真,但一开始只有少数选择了主动去拍摄场景进行排演。结果第一天拍摄完毕,殷怜直接给了个当头痛击——她放了个表格出来。表格里把第一天的拍摄效果,每个人导致的NG次数,需要进修的原因和进修到的效果全部给一一列举了出来。这种公开处刑其实就挺让人纠结了,但其实倒也没什么——毕竟本来都在众目睽睽下,谁拍得好谁拍得差,谁一直在NG大家都心知肚明,只是先前不会特意去统计就是了,可心里都是有数的。
      何况拍戏的时候谁能真的不NG?
      但重点是另一招——其实这片拍摄的过程挺奇特的,NG归NG,凡是过了的演员就可以退场了,而只有不过的人才需要一直继续反复拍摄,跟虚拟的影像进行对戏。而殷怜在这个过程之中,会根据拍摄的效果和效率给每个角色打分——她按照难度和重要性把每一场戏分成了ABCDE五个等级,然后又把拍出来的戏的满意度也分了五个星级,按照综合值播放时间和成本预算,凡是最后消耗低于这个预算的,就把剩余的预算按照分制根据导演的主观评价分拨到参与的演员身上,如果高于这个预算倒也不扣绩效,就是肯定没有奖励了。
      这个评分也公示到APP上了,目前来说除了会影响个人的评价和荣誉感之外,倒是暂时还没有什么大的作用。虽然殷怜表示这个评分会影响最后的绩效奖金,不过目前没有说到底会如何影响,所以除了一些特别缺钱的,大部分人倒也不是很重视这句说明。
      但事实上,殷怜一开始压众人的片酬,就是为了加大最后这部分绩效奖的分量。她却是把三分之二的片酬预算给压到后期的绩效奖上了。不过,三分之二听上去很多,但殷怜的剧组扮演主要角色的全职演员平均片酬是二十万左右(全职是全程跟组),而且大部分演员都兼角色,因此开销其实完全不大,甚至不到一位人气流量单独的片酬。而如果一名二十万片酬的演员能拿满100%的绩效评分,也最多能拿到二十万基本片酬(包含兼职角色)加四十万绩效片酬,总共才六十万。
      殷怜上一次关注娱乐新闻的时候,还听说某位流量明星一部偶像剧单独拿三千万片酬,在殷怜这里,全绩效都能养五十个主演了。
      简直再节约不过了。
      《红楼日常生活》一开拍,殷怜就直接让人把这个剧组的片酬机制给爆出去了,在网上迅速引发一片热议。她也不管人家是褒是贬,基本上照单全收,反正此时重要的是把舆论和争议炒起来。

第 776 章 776[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