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五百五十二章 恭顺帝改年号[2/2页]

红楼从辽东开始 键盘战斗家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      种种举措。
      核心一点就是刮大户补百姓。
      导致虽然有读书人出面为他做事,但更多的读书人在骂他。
      “咱知道很多大户恨咱,如果你是那些普通官员,咱也不耐心跟你解释。”
      一身杀伐之气的龙在前,眼睛里透出真诚。
      对于能治理好地方的官员,龙在前是极为重视和礼遇的。
      他知道自己的行为,会让自己的名声败坏,读书人么,话不都是他们说的。
      不过他是无所谓的。
      本来就只是为了老百姓。
      否则也不会喊出为民请命,立新天地的口号。
      至少。
      现在的他,心底里仍然认为自己是老百姓,没有生出旁的想法。
      “老百姓们要饿死了,大户们却不愿拿出粮食,虽然粮食的确是他们的,但是人都要饿死了。”
      龙在前解释自己的行为。
      “天大地大吃饭最大。”
      “任你们圣贤各种大道理,也抵不过事实。”
      “事实就是老百姓们要饿死了,既然要饿死,那肯定哪里有吃的就去哪里。”
      “学问,道学,道理都是虚的,老百姓要吃的,谁挡住他们,谁就是他们的敌人。”
      “大户们认为粮食是他们自己的,放不放粮是他们的自个的主意。”
      龙在前冷笑一声。
      周华美脸色暗然无光。
      他到底也是读书人,很难全盘接受新王的思想。
      新王说话虽然粗鄙,可真不能小觑他。
      几句话下来,自己无法反驳。
      “这只是他们自个的认为,道理不是他们说的算,既然要饿死了,老百姓们自然有他们的道理。”
      “谁有粮食,就找谁。”
      “你们不但要拿出粮食,有多少拿多少,容不得你们说的算。”
      “这就是要饿死了的老百姓们的道理。”
      龙在前难得的说了许久。
      两人都闷在了当场,让气氛安静下来。
      牌坊的公告,破烂的一角,在风中不停的晃动。
      “粮”字。
      一上一下。
      良久。
      龙在前叹了一声,抬手拍了拍周华美的肩膀,离开的背影显得暗然,看上去有些失落。
      “新王怎么了?”
      周华美有点错愕。
      新王在人前,向来是自信满满,从来不会让人感觉低落。
      今日不但对自己说了这许多的话,看上去虽然如常,却令周华美从新王身上感受到了气馁。
      ……
      京城。
      “民皆附贼而不附兵,贼有食而兵无食”
      “贼欲取河南、河北牛只,屯田皖、叶。”
      “贼以禁杀课耕,张官设吏,黄惑民心,立定根脚。”
      “贼又给牛种,赈贫困,畜孽牲,务农桑,为久远之计”
      ……
      一封封奏疏,也是流民军扩张的标志。
      恭顺帝。
      在满是杂乱的奏疏的宫殿里,摊在榻上,还有摔在地上的酒盅。
      “告诉唐清安。”
      “让他打败贼军,朕大大的封赏他。”
      日夜颠倒。
      浑身酒气,大早上,恭顺帝就开始了发酒疯。
      外面的太监们,满脸畏惧,忐忑的走进去伺候皇爷。
      皇爷变了个人。
      谁都知道京城保不住了。
      贼打贼。
      无论哪个贼赢了,都没有皇爷的好下场。
      能跑的人都跑了,有路子的人,都选择了下注。
      早朝的时候。
      偌大的殿里,只有寥寥二十余人。
      “把这些上疏的御史,全部杀了。”
      “滚滚滚。”
      恭顺帝见到太监们进来,拿起东西就砸就打。
      “这些御史,竟然说贼比朕做的好,他们都是无君无父之人,都是叛逆。”
      “朕,真要杀光他们。”
      以前还未觉得,这些时日,想到自己为何落到今日的时局,找出原来的奏疏,翻开御史们的奏章。
      境地不同时,哪怕是同样的文字,也会产生不同的想法。
      现在的皇帝,只觉得每篇奏疏都在讽刺他。
      贼寇有什么本事治好天下?
      无非今日吃这家,明日吃那家,走到哪里就破坏哪里,做出天怒人怨的坏事。
      可现在。
      每篇奏疏都在告诉恭顺帝。
      流民军不但会治理地方,治理的比他更好。
      同样的地方和气候。
      一个基本的事实已然被这些奏章肯定。
      在拥有百万流民规模的新王所管辖的地区里,不但贼寇有保障,连老百姓都获得了保障。
      所有的奏疏里。
      只看到地方上的大户读书人叛乱以外,没有一本是关于百姓由于饥寒所迫而起来反抗贼寇的。
      “凭什么,他凭什么。”
      恭顺帝自饮自醉。
      显而易见。
      在当下的社会中,小冰河时期,产凋敝已极。
      新王不但能大规模用兵之际,还能够既保证兵员的供给,又使农民感到“安舒”。
      可谓是个奇迹。
      这与大周朝廷控制地区内极目荒凉的衰败景象,适成鲜明的对比。
      以前。
      恭顺帝报着成见,只看到贼军的得势。
      今日。
      他还是恨。
      可是他又有了别样的看法。
      这种清醒,不但未令他高兴,反而让他极为的痛苦。
      一种人生的否定。
      “朕要改年号。”
      恭顺帝突然看向太监们下旨。
      恭顺的年号,是太上皇取的,用意极为明了,也是向外界传达的政治含义。
      太上皇死后。
      皇帝一直想要改年号。
      等啊等。
      想着等哪天天下太平,正好借机改年号,可谓顺应天命。
      等了十余年。
      现在皇帝不想等了。
      他跑不了。
      往南的道路,不是在流贼手里,就是在唐贼手里。
      无论如何。
      他不能以恭顺帝的年号,来迎接自己的结局。
      想起日后的史书上。
      提起他就言恭顺帝,直觉面红耳赤,羞怒不已。
      ……
      龙在前,朱秀。
      近四十万大军,决战于密县。
      从大山周响起战鼓。

第五百五十二章 恭顺帝改年号[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