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五百四十三章 出关[2/2页]

红楼从辽东开始 键盘战斗家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bsp; 大部分都已经认清了现实。
      而且新王的诚信,很多人还是相信的,所以接受了龙在前的要求。
      如此这般。
      哪怕心里不满的人,也无力翻天,只能选择归顺。
      至于投靠田永命。
      这家伙虽然能打,但是云贵川不足持,人口十倍低于新王,想与新王争天下,没有人看好他。
      打铁趁热。
      话说了,事情更要落实。
      “兄弟们都是为了家人才求活,原来只能让家人跟着行动,朝不保夕,现在咱们有了地盘,不需要让家人们跟着吃苦了。”
      在流动作战阶段,起义军将士的家属随军行动,给作战带来一定困难。
      龙在前以此为由,提出把家属留在部分城镇。
      这一招够狠。
      义军们的家眷都安定了,士兵们谁还会不顾家人的安危,随自家的首领乱来?
      等于断了首领们的根。
      只要接受了新王安置家眷,以后就算有首领想要离开,手下下的伙计们也不会同意。
      而且还能提高义军的作战能力,加强了流民军的正规化。
      如此种种。
      几招下来,各部的首领无力回天。
      自此。
      哪怕不是新王龙在前老兄弟的其余贼首,已经认定了新王为主的思想。
      安置了各军。
      龙在前开始举行科举,收拢地方人心。
      在读书人和地方大户的问题上,过去只需要为数不多的文人充当顾问、军师,参与谋划和办理文书事宜。
      现在建立地方政权,以后则需要大批有文化的人充当官吏。
      因此。
      龙在前在河南举行了科举。
      “新王应该下一道命令。”
      他的幕僚出来提醒道。
      “这是为何?读书不就是为了做官吗?咱又不是不讲道理的人,谁还会反对咱?”
      新王纳闷道。
      他的幕僚露出笑容。
      “读书人要脸面,我们要给他们个台阶。”
      如此。
      不久后,新王并下发告示。
      “有不预试者屠其家。”
      不参加科举的读书人,会引来屠刀。
      于是。
      读书人们哭天喊地,为了家人的安危,无奈的去参加科举,一时间踏破了门槛。
      只几个月的时间。
      龙在前的地盘,扩充到了襄阳、荆州、承天,德安四府。
      派设的地方官员,大部分是河南籍的举人、生员。
      去年在陕西,龙在前的置官留银等治理之策失败,今年在河南的治理,踏上了正轨。
      这就是天时。
      一年的时间而已。
      以前在陕西留官留银,不可谓不尽心,把自家搜刮多年的财富留下,可见诚心,却仍然功亏一篑。
      多半是义军前脚刚走,城池后脚就重新举起朝廷的旗帜。
      如今。
      河南的读书人,主动管理其地方,并奔赴各地,稳定新王新获得的地盘。
      “不当差,不纳粮。”
      “抚流亡,通商贾,募民垦田,收其籽粒以饷军。”
      对贪官污吏和豪强富室实行“籍其家以赏军”。
      百姓们拥戴义军。
      “所掠金帛、米粟、珠贝等物俱上掌家;凡支费俱出自掌家,但报成数。请食不足,则均短之。人不能囊一金,犯者死。”
      在起义军内部从上到下实行了平均主义的供给制度,保证了流民军同心同德共渡难关。
      而龙在前在饭食上“粗粝与众共之”,穿著方面“衣帽不异人”,混在战士当中都使人难以识别。
      无论他是否真心,但是十余年如一日,假心也就成了真心。
      获得士兵们的拥戴。
      今年下半年的河南之举。
      预示着流民军转变了态度,不再把大户当成死敌,开科举成功,就是双方的融合。
      在河南。
      流民军良莠不济。
      龙在前多次重申他一直以来的军令。
      严禁抢掠民间财物、随意杀人和调戏妇女。
      要求加入他的大?们,向自己的老军看齐,所过之处“秋毫无犯。
      并郑重下令。
      杀一人者如杀吾父,淫一女者如淫吾母。
      进攻各城时。
      龙在前也会提前发布命令。
      “窝铺内藏匿妇女者斩。”
      义军作战时的军令也极其严格,令行禁止,“临阵无得反顾”,“前者死,后者继进。”
      攻城时为了实施爆破或拉崩,命令军士派人冲往城下凿取三块墙砖,完成任务的回营休息,不足数的正法。
      尽管城上矢石交下,战士们仍然奋勇攻城。
      良好的军纪,良好的作风。
      仿佛真的如新王所言。
      要闯出一片新天地!
      流民军比正规军都还要军纪严明。
      朝廷的公文,把流民军比作犯上作乱、十恶不赦的盗贼。
      可惜。
      老百姓却从自己的亲身感受,根本不信朝廷的这一套。
      他们的心是向着起义军的。
      多次帮助流民军,不但为他们送补给,还为他们通风报信,甚至主动加入他们。
      第二年春。
      新王的大军开始四处征伐。
      陈德言送来了信函。
      “初,贼之至他邑,有百姓候于途者,有饷之粮者,有贻之弓箭者。”
      唐清安握着手里的毫无分量的一张纸,却仿佛感觉到了千斤的重担。
      “流民军不可小觑啊。”
      “朝廷的主意定了没有,关于我们进关剿匪的奏疏。”
      唐清安问向贾鉴。
      贾鉴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
      “朝廷至今还为定论,皇上也没有表明态度。”
      “哼。”
      唐清安冷哼。
      从去年开始,金江镇就在积蓄物资,扩充兵马,收缩力量。
      第四镇都顾不上。
      日本的形势,第四镇自己一镇独扛。
      最后是什么样子,全凭第四镇的能力。
      “不能任由朝廷拖延,给他们压力。”
      “只怕朝廷坚持不了多久。”
      贾鉴感叹道。
      去年流民军所谓新王的表现,令人咋舌。
      无论仁德还是施政,的确有君主之相。
      是金江军未来的大敌。
      幸亏将军在国内有根基,多年的接济流民,为将军的威明传播深远,深入人心。
      否则将军还不一定能争赢人心。
      “让朱秀入山东。”
      唐清安不等了。
      两条道。
      一条陆路,走山海关。
      一条海路,走登莱。
      既然朝廷无法做出决定,他们原地等死,唐清安却不愿错失机会,任由流民军做大。
      新王的势头,有些太猛了。

第五百四十三章 出关[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