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憎恨的国度[2/2页]

仙魔深渊 巴库忽悠着你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可否认的是,复杂的社会结构、根深蒂固的文化,印度政党众多,是世界上政党最多的国家之一。印度政党主要分为全国性政党和地方性(邦级)政党。根据印度选举委员会的定义,凡在上一届邦议会选举中在4个邦获得4%的选票或3.33%议席者,或者在联邦人民院选举中至少从4个邦提出候选人并获得4%选票或4%议席者,就属于全国性政党,否则只能称之为地方性政党。据统计,印度独立后共有192个政党,在1951~1952年第一次大选期间,登记参选的政党多达53个,其中包括14个全国性政党,如印度国民大会党(国大党)以及印度共产党等,五十多年间,参选的政党翻了两番还多。
      种姓、宗教以及地方因素影响政治。印度社会结构复杂,是一个多民族、多种族、多宗教以及多语言的人口众多的国家。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教派主义以及地方势力给印度政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传统的种姓制度下,选民基本上是按照谁代表本种姓的利益就投谁的票的原则进行投票,各政党为了获得选举的胜利,充分利用印度社会的这一特点,研究选民种姓的构成,发展具有优势的种姓力量。
      从某种意义上说,种姓势力甚至借议会民主制有了一定的发展。宗教势力也是印度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印度宪法规定印度是一个世俗的国家,但随着更多的具有宗教色彩的团体或政党的出现,宗教势力及其政党对印度政治的影响呈现上升的趋势,它们通过煽动教徒、挑拨极其脆弱的各宗教教派关系来影响政府的政策。地方势力的发展是印度政治生活的又一特点,其中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地方性政党的崛起以及对印度政治的影响日益加大,尤其是在主要政党需要其他小党支持才能获得组阁权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印度的议会民主制产生了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结果,但积极为主流。尽管独立后印度政坛充满动荡与冲突,但基本上成功地保持了议会民主制度,民众的民主意识在不断提高。1951年举行了第一次人民院和邦立法院选举时,具有普选权资格的选民达1.7亿人,一方面是选民绝对数量的上升,这与印度人口数量的自然增长相关;另一方面是选民民主参与意识的提高,尤其是低种姓群体的觉醒和积极参与,成为推动印度议会民主体制不断发展完善的不容忽视的力量。但由于印度社会的复杂多样性以及掣肘于经济发展程度,印度的议会民主也产生了某些消极的现象,如当选议员不能履行职责,甚至部分议员是黑社会成员等。
      印度各政治力量此消彼长,真正意义上的多党民主体制初具雏形。在独立后的二十多年里,得益于健全的组织、坚实的群众基础、崇高的威望以及反对党力量相对弱小等因素,国大党一直处于一党独大并长期执政的地位,形成了罕见的“一党独大制“。在1952年、1957年和1962年的人民院三届选举中,国大党分别获得364席、371席和361席。而在邦议会选举中,国大党也通常获得60%以上的选票。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国大党是印度政治舞台上的主导者。然而自1967年人民院第四届选举开始,国大党的主导地位开始动摇。
      国大党、全国阵线与印度人民党三足鼎立之势渐成。由于没有一个政党能在大选中单独赢得超过半数的选票,印度政体自1989年人民院第9次选举后进入了一个悬浮议会和联合政府的时代。由于在大选中没有一个政党可以单独赢得议会中过半数席位,因此,多党竞争、联合政府成为政党运作的主要形式。1996年人民院第11届大选时,印度人民党获161席成为第一大党,全国阵线和印共(马)为首的左翼阵线组成的联合阵线获160席居第二位,国大党仅获得140席,退居第三位,“国大党体制“彻底终结。1998年大选后,印度人民党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始于1989年的印度政局失稳也由于强势的印度人民党的执政而告结束。1999年大选后,以印度人民党为首的24党“全国民主联盟“上台执政。
      这群阿三背后分分钟不是黑社会就是政府,三神姬手下还是不敢杀人。放过他们后,他们短时间也爬不起来。
      苍穹无颜之月珍公主,谁人比肩伯仲间。
      绯想天则。

憎恨的国度[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