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1810年时期美国依然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国,大约有95%的人口住在农村,基本上,但是并不涉及到土地所有权的改革,很显然后者要更加敏感,也更加容易引起反对。
因此,在复汉军即将进行的第二个阶段的农业改革中,就会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开拓殖民,将更多的无地百姓送到婆罗洲去,占领当地肥沃的土地,为将来夺取婆罗洲奠定根基;另一个方面则是从上而下全方面重新拟定田土,登记鱼鳞皇册,从而明确隐田的归属,并且制定新的税率小】
【说】
当然,农业改革意味着利益上的冲突,而对于任何一个新生的集团而言,财权永远都是最重要的因素——毕竟打天下容易,坐天下难,基本制度将会直接决定一个王朝的未来存活周期。
就在赵源离开广州赶到武昌之前,广州就出现了一场大规模集会,大量前来广州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广东十三行行商们,还有大量六省士绅代表们,一个个都穿着最为正式的衣服,聚集在汉王府门前,上万民表,恳请赵源登基为帝。
在赵源看来,这些人的背后存在着许多势力,其中既有汉王府的基本盘,他们希望能够获得劝进的大功,还有六省的广大士绅,他们希望通过支持劝进来换取汉王府对他们利益的让渡,再加上怀着各样心思的人群,从而上演了这么一幕万民景从。
不得不说,当赵源看到这一幕时,他的确产生了几分登基的冲动——但是老爹赵诚之前的话提醒了他,如果想要做大事,就得忍受住这种诱惑,尤其是眼下过速登上那个位置,对于赵源而言并不算是一件好事,在没有完成利益调和之前,登上皇位等于自造囚笼。
于是,赵源便率领众臣赶到了武昌,并且开启了这么一场堪称汉王府和复汉军的核心会议,所有与会者都堪称是汉王府和复汉军走到目前的核心人士,也是赵源最强有力的支持者,在进行这一次改革之前,赵源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底气。
说到底,赵源持大义而起,堪比昔日奋起的洪武皇帝,手上既有华夏正朔名义,又是事实上的开国之君,还通过种种手段掌握着工商之利,堪称威望权势第一,且复汉军体系内并没有什么功高盖主的功臣,整个复汉军集团已经被赵源用黄埔军校以及先进的制度稳稳捏在手上,既不存在所谓的军头,也没有什么真正权势滔天的人物。
就连昔日唯一有可能演变成军阀的‘洪兵,也被赵源及时进行了瓦解,融合进了复汉军的体系,因此赵源想要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时机已经初步成熟。
左宗棠自然深知赵源的心碎,他主动站出来道:“殿下手握威权,口含天宪,乃天下之福,眼下正应为华夏奠定盛世之根基,祖宗之制度!”
本书~.首发:塔读*小说——免
第266章 祖宗之法[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