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5章 贪墨成风[2/2页]

逆清1845 江南烟雨秀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sp;  耆英却摇了摇头,道:“朝廷自有规章制度,你若是为官,就需要遵守回避制度,怕是不能在本省为官了。”
      清廷选官任用制度非常严格,凡是经过科考通过后具备入仕资格者,还需进行“复试”性的铨选才能授官,简单来说就是倘若通过殿试的进士们,只有一甲前三名才能直接授官,至于二甲、三甲需再经翰林院“馆选”,只有考上了‘馆选,才能成为翰林院庶吉士,再经过三年的实习才能授予官职,至于馆选没有通过的人,才能被授予京师或外地的官职,通常都是七品县令,而没有通过科举的举人,也可以通过考选被授予地方官职,只是那些官职就需要经过等到出缺才行。
      此外,清廷官员选拔任用中还有严格的回避制度,主要是为了防止形成各种地方裙带关系,从而避免官吏利用职权谋私利,其中具体规定就是官吏不得在本省任职,比如‘在籍五百里内者,回避。
      除此之外,康熙三年还出了一个条款,那就是外任官员,现在上司中有系宗族者,皆令回避。
      赵源却笑道:“大人却是有所不知,学生祖籍在湖广,并非广东。”
      原来,当年赵老太爷就是湖广人,并没有将籍贯迁到广东,而赵诚和赵源自然也都是湖广籍,倘若到时候赵源想要参加科举,还必须回到祖籍所在地参加,以规避科举冒籍的问题。
      “冒籍”现象是历代科举考试的痼疾,因为清代的户籍制度相对宽松,科举录取率和士子科场竞争力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于是很多人会专门改变籍贯前往更容易考上的顺天府参加科举,于是清廷为了严防这一现象,专门制定了两大基本原则,分别是分区配额与原籍应试。
      所谓的分区配额指依据各地文风高下、赋税轻重、人口多寡,从而对当地的科举童生生员名额分配到府州县学,而乡试、会试中额则会分配到各省,像这种分配往往会对边远科举不兴的地区有额外的照顾。
      就好比赵源,他并不是一直从广州长大,有许多年就生活在湖广祖籍所在地,目的就是为了应对分区配额参加童生考试,等到他通过了童生试以后,这才回到广州,只是到时候一旦要科举考试,他还必须回到原籍参加湖广的乡试。
      正因为如此,一旦赵源考上了科举,将来倘若授官,完全可以实授到广东,而不能授官到湖广。
      听到这里,耆英这才放下心来,笑道:“既然如此,那本官到时候就等你的消息。”
      只要赵源有了出身,耆英就有办法将他谋划到广东任官,只因为一点,赵源属于这个时代难得的‘通夷人才。
      赵源再一次表示了逊谢,他轻声道:“大人,听说朝廷有人对同顺行的处理有些不同的意见?”
      耆英脸上露出一丝笑容,他不慌不忙地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才缓缓开口道:“吴健彰这一次算是彻底完了,但是他留下来的同顺行可是不少人眼里的肥肉.......这两天也有不少人将帖子投到了本督门下,只是本督还想听听你的想法。”

第65章 贪墨成风[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