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支持袁崇焕。
支持袁崇焕的武将中,有像马祥麟这样想要实现抱负的,也有像祖大寿这样想要建功立业的。虽说动机不同,可一旦朝廷决定要坚守关外,全国资源便会向辽军倾斜。到时候,钱粮、权力、升官发财的机会一样也不会少。
基于此种原因,支持袁崇焕对这些武将们有益无害。
自从马祥麟入辽一年多以来,他已经更换过好几任上司了。从袁应泰、王化贞、熊廷弼一直到如今的王象乾与王在晋,马祥麟也算是见识过了不少文臣,已经不是川中的那个只有一腔热血的毛头小子了。
在许许多多文臣里,有薛国用这般懦弱的,有王化贞这般好大喜功的,也有熊廷弼这样性格耿直、行事谨慎的。可是在议事大厅之上疾呼反攻的,却只有袁崇焕一人。在鞑子风头正盛、三军夺气的当下,袁崇焕仿佛为众将士打了一针鸡血一般,使得他们又亢奋了起来。
关外的战守之策不是一天就能够议出来的。可在那日袁崇焕慷慨激昂的一番演说后,支持他的人明显多了起来。而王象乾与王在晋在军议中的声音越来越小,最终开始保持沉默起来。支持坚守关外的一派彻底占了上风。此时在山海关军中便开始有了传言,说这山海关的主事,马上又要换人了。
七月底,孙承宗结束巡关之旅,返回京师。八月初便有了诏书下来,令孙承宗任督师,以原官总督蓟、辽、天津、登莱各处事务,并罢免了王在晋辽东经略的官职。马祥麟的顶头上司,自此又变成了孙承宗。
孙承宗上任之初,边事百废待兴。经历过广宁新败的辽军残破不堪,关外诸城皆被毁坏,关内又有众多难民需要供养。好在孙承宗既是阁臣,又是帝师,在朝中的地位比当初的熊廷弼高得多,银两粮食都能要得来,这才算是稳定了山海关的局面。
面对关外残破的辽西土地,孙承宗也开始着手了恢复。至于辽西恢复的第一个落脚点,文武们争论不休,最终在袁崇焕的提议下,宁远成为了辽西恢复的第一站。
“宁远位处辽西中段,进可以收复锦州、广宁、退可保山海关无虞。”对于宁远的重要性,袁崇焕论述道,“只是,要想恢复宁远,还需要在前屯、觉华岛两处驻军,以做保卫与转运之用。”
本小。说首发站>点~为:塔读小说APP
袁崇焕话音刚落,赵率教便站了出来,自愿去前屯驻军,可是这驻军觉华岛的人选,却迟迟没有定下来。原因无他,前屯是关外距离山海关最近的一座城池,毁坏程度也最小,只需稍加修缮便能够居住,因此很快便有人响应。
而那觉华岛与宁远隔海相望,距离山海关将近三百里地,不过是一座海外荒岛罢了,离后金的势力范围又近,不宜居住不说,还有遭受金军攻击的危险,因此无人愿意前往。
就在袁崇焕的提议即将落空之时,马祥麟站了出来,拱手道:“孙阁老,袁大人,在下愿领本部兵马驻守觉华岛!”
“好!马宣慰果然忠心可嘉,不愧是白杆兵之首!”孙承宗夸奖道,“马宣慰放心,那觉华岛虽是苦寒之地,粮草饷银等一切军资,绝不会短了你们石柱军的!”
“多谢孙阁老挂念!马祥麟不要那高官俸禄,只想早日杀回辽东,驱除东虏而已
马祥麟的这一支石柱军数量算不上多,只有三千人,但战斗力却在辽军之上。更重要的是,马祥麟还是名义上东江镇的领袖,将他握在手里,便能够保证东江镇不会成为一方独立势力。孙承宗既然也同样负责登莱方面的事务,这一点他还是需要考虑到的。
八月底时,一百多条船从山海关出发,载着马祥麟和三千多石柱军弟兄,开往了觉华岛。
一百七十五 守觉华岛[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