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25 新华报·太行版[2/2页]

我的客户李云龙 扑街写手路人甲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nbsp;   “好事啊!”
      但李云龙听到这条消息却是大喜。
      旅部的命令是让他派一部分部队去上村驻扎,巩固根据地,保护老百姓,但没有安排其他部队来独立团现防区驻扎。
      不是换防!
      杨村依旧需要独立团驻扎。
      这也就意味着,独立团又需要扩编。
      以上村附近的十几个村子规模和人口,面对的敌我形势,独立团最少需要扩编一个主力营,加上两个步兵连,合计七百多的兵力,才能保证完成上级任务。
      多了七百多人,每月又是一大笔物资进账,独立团总规模也将达到两千五百人。
      上村至杨村之间,走马道有十二公里,走山路也有十公里。
      漫长的距离,意味着不仅仅作战部队,独立团运输队也需要扩编。
      这条命令的好处,还不止这些。
      也让李云龙对于长期合作——全歼山岛联队联队部,缴获山岛联队联队旗,心里有了初步计划。
      主动去进攻鬼子一个步兵联队驻地,在公路上,在县城附近,这些鬼子的主场区域作战,以独立团目前的实力,完全不够格。
      哪怕扩编到两千五百人,也不行。
      他能干掉坂田,是因为坂田主动出击,在山区复杂地形和新一团交战,被他找到了机会。
      所以他完全可以故技重施。
      把山岛联队吸引出来,吸引进根据地山区,在独立团主场作战,如此一来,他全歼山岛联队部,缴获联队旗的机会就大多了。
      虽然吸引鬼子一个联队,带上护旗小队一起来进攻,不是件容易事。
      但说来也简单。
      鬼子囚笼封锁根据地,并一次接一次的发起扫荡,目的是什么?
      无非是想切断八路军物资来源,削弱八路军,最终达到剿灭八路军的目的。
      那么,他建立一个稳固根据地区域,向其他部队输出武器弹药,粮食物资,发展为鬼子的眼中钉,就不信山岛不亲自来围剿他。
      陆老弟合同中规定,不能直接给八路军其他部队提供物资。
      但他这可不是直接给其他部队提供物资,而是为了吸引山岛老鬼子来进攻的手段,从而创造歼灭山岛联队部,缴获联队旗的机会。
      不知道陆老弟会不会批准?
      李云龙觉得可能性很大。
      “哈哈哈··”
      李大团长仿佛看到了源源不断的物资向他涌来,也看到了源源不断冲向独立团驻地的鬼子。
      这对他来说,都是好事。
      ···
      三月十号。
      今天是新一期太行新华报的发行日期。
      新华报应该是日报,
      刊登国际时事,世界局势,根据地状况,国内局势,包含八路军与鬼子战局,果脯与鬼子战斗情况等等。
      足以支撑日报的发行。
      但由于鬼子的囚笼战术,根据地目前交通不畅,报纸很难推广扩散开来,再加上新闻纸缺乏,以及,国际时事搜集的迟滞,也就改为一周一刊。
      如果有重要新闻,就会加印特别刊。
      比如,阿部归秀就曾经收到过这个待遇。
      至于坂田,特别专刊还不够格,但也上了头条。
      李大团长的事迹,之所以连辽县战俘营都传的沸沸扬扬,就是因为新华报的宣传作用。
      这天,
      当主编确定最新的新华报版面时候,一位总部参谋再次跑了进来,交给主编一份新闻稿。
      “好家伙!”
      瞅了一眼手里的新闻稿,新华报主编颇为震惊:
      “李云龙又全歼了一个鬼子步兵中队?”
      “还是加强的步兵中队,超过两百个鬼子?”
      “厉害!”
      “什么!李云龙又全歼了两百个鬼子?”
      这一声震惊,让将报社彻底沸腾了起来。
      上个月下旬,李云龙就干掉了小两百个鬼子,这才多久?
      不到二十天。
      又干掉了两百多个。
      岂不是说,李云龙到独立团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都快干掉四百个鬼子了?
      “李大团长这是吃了老虎药了?”
      有报社人员啧啧称奇。
      但语气间,却是与有荣焉。
      作为隶属八路军的报社,部队打击鬼子越厉害,他们也就越开心。
      毕竟,这可是大新闻,
      宣传出去,能激励部队战士们士气,和根据地老百姓士气的大新闻。
      “快。”
      “重新排版。”
      “争取今天的报纸上。”
      主编当即开始张罗众人干活。
      至于新闻稿后面写得独立团缴获大量武器弹药,众人理所当然的无视了。
      和总部一起行动,经常接触总部参谋人员,他们自然清楚。
      大部分作战,都是消耗大于缴获。
      虽然李云龙是个例外,但也好不到哪里去,缴获的物资也多不了多少。
      杯水车薪。
      要知道,新华报社新闻纸都越来越少了,甚至连印刷油墨都开始不足,印刷设备的零件损坏后,还潜伏的同志通过隐秘线运输回来。

25 新华报·太行版[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