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二百五十八章 秦王薨了[1/2页]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键盘战斗家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越来越多的军队,抵达了北平。
      北平的铁道站,一时之间成为了兵站,而在北平,突然冒出了许多士兵的身影。
      承运殿。
      数十位将领齐聚一堂,坐在台上的,则是朱高炽。
      “此次军队通过铁道改变行军方式,顺利抵达北平,离不开诸位的指挥得当之功。”
      “但是铁道的厉害,想必诸位也看见了。”
      “我可以肯定的告诉诸位,当铁道出现后,以后的战争,必定是围绕铁路发生的,诸位作为领兵大将,要做好心理上的改变!”
      朱高炽坚定的说道。
      不提后世。
      近代时,比如直皖战争,直奉战争就是津浦铁路、京汉铁路、京奉铁路大战。
      乃至日寇入侵中华,主要进攻路线,基本上都是沿着铁路线。
      国外的战争同样如此,德俄战争,二十多天的时间里就用铁路运送了三百万军队上前线,另外还有八十六万匹战马和大量物资。
      宋朝对火器技术的改进,让战争从冷兵器中加入了热兵器,那么铁道,则促进了大军团作战模式。
      听完小王爷的话,诸将神情复杂。
      任何新事物的诞生,从抗拒到接受都有一个过程,但是在朱高炽的推动下,许多人无论是什么态度,都无奈的乘坐了铁道。
      那么,在亲眼见证下,哪怕是老派将领丘福,也不得不被铁道的优势所折服。
      众将对铁道的看法,各自发表看法,提出心中的见识和认知,许多人的言论,在朱高炽看起来还很可笑。
      但是朱高炽没有打击他们的信心,毕竟是第一次投入军事功能使用,当使用次数多了,迟早会习以为常,有更正确的认知。
      无法习惯和进步的,自然会被淘汰。
      北平数十卫所,有朱棣的威望,不缺实战经验的将领,反倒是南方,因为蓝玉大案的牵连,失去了许多具备实战经验的将领。
      而这批将领中,因为朱高炽的出手,不少人被吸收到了金州卫之中。
      “如果能把此物修到大漠,或者是奴儿干,许多问题都不再是问题了。”
      张玉感慨的说道。
      他的说法,获得了不少人的认可,甚至有人提议,认为小王爷应该上述朝廷,现在就开始修铁道。
      “铁道的建成,不是一日之功,而发挥出铁道的功效,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对于在大漠和奴儿干修铁道,是迟早的事情,现在诸位的心思,要收拢到演武之事上。”
      朱高炽不置可否。
      他现在丝毫不怕铁道运兵的消息和厉害,被应天府那帮人得知,所以才推动这次的行动。
      消息一来一回要几个月吧,商量来商量去要时间吧,准备资金和技术,以及筹备物资也要时间吧。
      等应天府那帮人上马铁道工程的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到时候只有两个结果。
      要么是朱棣靖难之役成功,那么他们真要是模仿,学习后打下的基础,只会便宜了自己。
      要么是历史发生了变化,朱棣没有造反成功,那么这些自己推动出来的东西,仍然在大明保留了下来。
      但是朱高炽希望历史的结果不要发生变化。
      因为作为国家舵手,朱高炽认为自己能做的更好,还有更多的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资源分配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回头,每个人都要写一篇关于运用铁道的心得交给我。”朱高炽强调道。
      年少的世子丝毫不客气,但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对的。都不是和小王爷刚打交道,众人已经习惯了小王爷的指派作风。
      朱高炽也没有故意摆出客气的态度。
      他出面做事多年,不是政治小白,具备一定的威望,所以有底气发号施令。
      资历这种东西,有和没有,区别会很大。
      正好朱高炽具备这份资历。
      金忠和葛诚等官员,没有前来承运殿,八万士兵的人吃马嚼,吃喝拉撒等方方面面都需要应对。
      他们这些官员,早就忙的马不停蹄,日夜不休了。
      犹如一架机器,每个部件都在发挥作用。
      加上王妃在内府操办分封礼仪,还有嫁女迎娶之事,可以说整个燕王府无闲人。
      事情碰到了一起去。
      正如谁也没有想到,在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会一口气封那么多世子、公主,并赐下许多的婚事。
      本来是很浓重的事情,变得有些潦草起来,特别是燕王府,王爷不在北平,世子又忙着操演之事。
      八万大军,分为无数的方阵。
      各色五花八门的旗帜招展。
      四周有角旗,各色杂旗,每营有营旗,营中又有各色令旗。
      营将旗,千户旗,百户旗。
第二百五十八章 秦王薨了[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