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正是考试密集的时间,临近考试的学生,常常“迷信”。考试前后,满朋友圈充斥着“高分喷雾”、“转发这条锦鲤,你的考试成绩比预想高50分”的九宫格祈福图,诸此之类的事,但凡考试便很是常见。跟随时间的脉络,在历史的长河中探索一番,不难发现此类寄托式的祈福自古至今一直存在着,只是随着时代而不断变迁。
古时候,举子进京赶考,十年寒窗苦读,经过了乡试、会试的选拔,其艰辛不亚于而今的高考。胸怀建功立业之志,带着村里县中人们的期盼,家人的祝福,从各地翻山涉水来到京城奔赴考场,当真是如今常被玩笑化的“全村的希望”的现实版展现。
为了给书生祈福,再加之往往需要跨越南北的冗长赴考之途上风霜雨雪常与书生相伴,当时举子的家人往往会在举子的包袱里放上一把红色的油纸伞。
这种颇具“仪式感”的事当然不可能单纯的停留在学子个人,比如古徽州的马头墙,又比如国子监里的槐树,便是一个地区,乃至是一个国家民族的一种情感寄托。
同样的,这种寄托也存在于古时候各个阶层,其中相对明显的表现,便要提到泰山封禅了。
众所周知,泰山有“五岳独尊”之名号,历来被各朝代的诗人与词人所赞颂,而泰山封禅则存在的更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中国封建社会的君主自伊始便把自身的权利来源与“神”相挂钩,无论是商周甲骨上的占卜、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皆自诩权利与政权“受命于天”,而泰山封禅也没有离开这一点。
我也曾移步经过云步桥、升仙坊、十八盘登上这齐鲁大地的顶点,甚至在瑟瑟寒风里等待东方升起的红日。尽管看不倦云卷云舒的风岚,看不够巍峨雄伟的河山,却没有什么伸手接天的感觉,更是不知为何古代君王会以泰山封禅,君权天授这种话蒙骗百姓,不过历史书上却说的清楚。
左思右想,也许这便是一朝一代迅速叠替的原因——只要打着“天意”的幌子,便能够代替上一个已然从根部腐朽了的朝代。
后来,从这“泰山封禅”的失败之中我却悟出了一个道理:无论是古时候的“天人感应”,亦或是西方的“君权神授”,都是可以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式所一一击溃的,就比如西方“天赋人权”就轻松的借用君主和教会所宣扬的“神权”展示了“人权”,打破了教会的专权、君主的专治。
当时看过日出便匆匆坐了缆车下
泰山封禅,进京赶考[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