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四百九十二章:超越时代的钢产量[1/2页]

崇祯本科生 坤琳婶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致是蒸汽机的明,但是工业化的前提是装备制造业的大展,是国家工业化的根本所在,没有装备制造,仅仅只有蒸汽机这个动力源,是形成不了大规模工业生产的。而工业的装备制造,是以钢产量和煤炭产量的数据为支撑的。
      后世的建国初期,我们经常拿一些通用指标跟西方达国家作对比,比如年钢产量,煤炭产量,电量等。
      工业化的一个个的机械,不管是轻工业还是重工业机械,全都是依靠大量的钢铁来堆积出来的。中国的钢铁产量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到大明巅峰时期,年钢铁产量约为十五万吨,这个数据比工业革命时期的大英帝国还高。但是到了清朝,钢铁产量反而严重下降,一直到19世纪后半叶,挨了揍之后才又重视起来。
      大明莱芜钢铁公司的二期扩建工程是大明今年在北方的重点项目,第一期工程就是对原来传统冶炼工坊的新技术改造,所谓的二期工程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扩建,达到年产五十万吨钢铁的设计要求。
      年产五十万吨钢铁,这如果放在后世也就是一个厂的水平,后世的莱芜钢铁年产两三千万吨,比都不能比。不过,在原矿开采没使用机械化之前,这五十万吨已经算是这个时代莱芜钢铁生产的极限了。
      朱由检的打算就是让每一个钢铁基地先达到这个生产极限再说,不管是马钢还是莱芜钢铁,从劳动力的使用率上,最多也就是这个规模了。秦始皇修陵墓动用了七十万人,折腾那么多年也就是一个封土堆而已,如果是后世,恐怕两千人修一年都能搞定。
      莱芜钢铁二期,已经完全摒弃了土高炉的技术进入到高炉时代。因为条件所限,这儿的炉体只有区区可怜的十立方米。而且因为没有选矿设备,入炉矿石品位也不高,暂时的生产水平也就比这个时代的最高水平要高一点,但是因为可以大量生产,所有已经很难能可贵了。
      朱由检这是第三次来莱芜,这里已经大变样了,巨大的厂房已经显现出了工业化的迹象,生产区和生活区的有序排列显示这里已经是一座像模像样的企业。
    &nb

第四百九十二章:超越时代的钢产量[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