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33章 司马都巴郡[2/2页]

高武三国之我是战神 穿越三国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bsp;   这个情景,让司马懿大吃一惊,随即大喜。
      他倒是低估了张鲁这个五斗米教教主师君的影响力。
      根本没有想到,只不过想建立一支蛮兵为主的郡国兵而已,居然会闹出这么大的动静。
      但是转念一想,司马懿就决定,来者不拒,毕竟乱世过后,最匮乏的就是人口,哪怕是经历了这么久的恢复,洛阳长安,以及汉中的人口,还没有恢复到黄巾作乱以前。
      而且,这些人口可是从益州那里逃过来的,自己这里多一口,益州那里就少一口,此消彼长之下,不信少了大量人口的益州,还能有什么作为。
      所以,司马懿在得到张鲁阎圃同意之后,不但大肆接受所有赶过来投奔的大量人口,予以妥善安置,还拿出郡中仓库的粮食,予以救济。
      同时向汉中求救以及向着洛阳禀报。
      汉中太守钟繇何等的精明,一接到司马懿的求助,不但发去大量米粮衣物,同时答应接收那些巴郡安置不下,愿意到汉中定居的大量人口。
      这么一来,不但有着许多人赶到巴郡,就连汉中这里,也开始有着蜀中人过来寻求帮助,迁移到汉中。
      而这时正是蜀中蜀科制定完毕,将要实行的时候。
      蜀科是三国时期蜀汉用以约束蜀地军民,治理蜀汉用的法律,刘备在平定益州以后,命诸葛亮、法正、伊籍、刘巴、李严等五人一起研究制造蜀科。
      诸葛亮、法正、伊籍、刘巴、李严等人“共造蜀科”以推行诸葛亮“以法治蜀”的主张。
      诸葛亮刘焉、刘璋父子治蜀,‘德政不举,威刑不肃,刘璋治理蜀地,士大夫多挟其财势,欺凌小民,使蜀中之民思为乱者,十户而八。为彻底扭转此乱局,诸葛亮厉行‘先理强,后理弱的策略。理强为力行法治,限制和打击‘专权自恣的官僚及豪强,理弱则是努力扶植农民,发展生产。
      诸葛亮的法治哲学主要来自于先秦的法家商鞅和韩非,以及前汉的新儒家董仲舒。
      主张治国是法、礼并用,威、德并行,强调“训章明法”、“劝善黜恶”,亦即以法为体,着重公平客观原则;以德为用,着重教化为本。
      以商鞅之法,却不迷信其权威主义,取其理法,结合儒家教化,把行法与教化合而为一。
      为劝戒及训励蜀国官员将士,制定了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执行条章,以明令能知能行的行为准则。
      但是谁都知道,商鞅之法,相当严苛,所以,前秦有着暴秦之说。
      蜀科刚一实行,就遭遇了蜀中豪强的一致抱怨,就连主持参与制定蜀科的法正,都告诉孔明说蜀科太严,希望以噶组入关中时的约法三章,为基础,修订蜀科。
      却被孔明拒绝。
      如此形势之下,再有巴郡募兵,安置逃民的做法,使得别说底层小民了,就是一些豪强,都在想法逃亡巴郡或者汉中。
      但是,这种情形,一开始,孔明并不知晓。

第633章 司马都巴郡[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