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如此的局面,就愈发的觉得自己和鲍鸿,和那位天子拉开距离的正确。也是赞同袁绍不愿意接天子去河北的做法。
至于说后面袁绍的失败,和天子有一毛钱的关系么?那根本就是打不过曹操,而且自己身边,有着内奸罢了。
所以,杨烈觉得,就是曹操,也在接天子到了许都以后,后悔不已。
所以,做出了那么多几乎算是不可理解的举动。
使得他背着汉贼的名义,但自始至终,却并没有背叛大汉,南征北讨,反倒是围着汉室,立功不少。
倒是宫中那位天子,却在不时的坐着针对曹操的小动作,使得两人的关系恶化对立,从而到了如今的地步。
作为曹操的儿子,继任者,曹丕称王,那是迟早的事情,就是篡位自立,那也是注定的。
这个杨烈毫不奇怪。本来就是这样么。
但是,对于这个时候,曹丕凑热闹一样和孙权刘备在同一时刻称王,杨烈认为,他绝对做错了。
都已经是魏公了,称王与否,很重要么?何必在这个时候凑热闹呢?
别人称王让他称去啊,不正好拿出白马盟约予以坚决打击?即便不能灭了他,也能搞得他狼狈不堪,不死也得脱层皮不是么?
至于轮到自己的时候,不用担心,那些士人名流,自然会找出无数借口,为你遮掩,找到正确无比的理由的。
怕什么?
但偏偏曹丕却在这个时候,也进位魏王。
你可别忘了,你和别人不同,适合天子同处在许都的,即便是你魏国的国都在邺城也不行。
别人僭越称王,天子需要讨伐对方,你作为大汉丞相,是要奉诏执行的。但是你却也称王?
这等于是直接放弃了一个攻击敌人的一大优势不说,还把自己陷入到为则孙权刘备当了靶子,遮风挡雨的一个蠢货行为。
所以,当荀攸询问杨烈,如何看三人称王的时候,本意是想要借此打探洛阳的态度,也是想要杨烈说出世事变迁,有些旧例,需要打破的这种好话。
但是,杨烈却是盯着荀攸,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
“极其不智。”
荀攸一愣,但马上就明白了。
这是怒其不争啊。随即延伸开去,且赫然发现,在这个时候,曹丕如果不进位魏王噶有多好?
别的不说,四路进攻江南,就可以直接挂上讨逆的大义名分,理直气壮。
不但如此,也可以以此为理由,从那些士人名流那里,得到他们的支持。
更重要的是,这些士人名流的背后,可是一个个的富户大家族,口头支持以后,是不是还得给些实际的?
不得不说,就是荀攸和曹丕等人,都不是傻子,来洛阳来的多了,一眼就能够看出,杨烈之所以不放弃屯田制的举动,很大一部分就是在遏制豪强的继续壮大,甚至是在限制削弱他们。
曹丕回去以后,也在这么做。但收效不大。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而从杨烈口中,只得到这四个字,荀攸觉得自己次来洛阳,似乎有些一无所获。
第614章 一无所获[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