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整顿商人[2/2页]

明末开山刀 桑甄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p;  薛纶从小聪颖,记忆尤其过人,少年时同长兄一起在私塾读书,兄尚未读完一句,纶已目数行,兄再读时,纶已熟记,背诵如流。
      薛纶才思敏捷,数百言文章可立刻成就,且文藻秀美。
      长兄对薛纶的才华深为佩服,便放弃学业,继承父业屯田耕作,资助薛纶读书。
      薛纶在长兄自我牺牲JiNg神的鼓舞下,越加奋发读书。
      终于在隆庆二年(1568)登进士第,进入仕途。
      1568年薛纶出任长安县县令,做到有田必耕,田税必均,轻徭役,休养生息,使当地的生产得以大发展。
      他还伸理了本县百姓张良弼等人的冤案,使久拖不决的遗留问题得到清理,行治称“三辅第一”,其政绩得到认可,于隆庆四年升任兵部武选主事,纶提拨将才,招兵练兵,屯粮充饷,加固城堡,出谋划策,并与大司马谭纶著奇其等书。
      当道甚重之,1580年,补缺任开封知府。
      薛纶斧解刃理,弹压强藩摧抑豪右,后称河南第一,是年升任陕西暗察司副史,治兵定远。
      当薛纶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命运和他开了个玩笑,薛纶因定边事被参,万历帝大怒。
      其实,薛纶在定边才两月,并无涉讼理由。
      面对楚人地方势力的排挤,纶心灰意冷,弃官回籍。
      有人很惋惜他,薛纶说:“我有幸继承先辈之产业,兄耕弟贾,助我求学,才有今日之位,我愿已足矣!”
      薛纶弟薛缨是两淮盐商,明中叶,由于社会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商人在边疆屯田纳粮换取盐引的开中制度,渐被纳银的折sE制度所代替,盐商也分化为边商和内商。
      边商专纳米、豆、草束,依靠贸易盐引谋利。
      内商则坐场掣盐,进行交易或转售他人。
      由于内商处在支配盐的运销的地位,获利多,资本增殖快。
      所以,山西、陕西、安徽等地的大盐商,纷纷寓籍淮安、扬州,薛缨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定居扬州的。
      薛氏家产五世没有分开过,是由兄弟共同经管。
      薛纶回家后,三兄弟齐聚一堂,晚饭吃的是面条,虽家财万贯,但薛家极为节俭。
      薛纶曰:“我见各地盐商纷纷南下杨州置产,成为内商,薛家以得寸进尺为经营理念,三弟为何大同苦守?”
      薛缨道:“祖上立下家规,永不分家,这数千号人,是否全都愿意迀居杨州?”
      老大薛经道:“薛家在大同良田万倾,商铺无数,我不愿南下。”
      纶道:“我要弃官回家,可以奔走两地,你率领一部分人可以南下。”
      薛经及薛缨大惊,薛缨跪曰:“兄官居四品,我们均感有光,四处炫耀,千万不可弃官。”
      薛纶道:“我为官兢兢业业,忠于职守,落得被人诬陷下场,我意已决。”
      薛经及薛缨不知道的是,在薛纶弃官回家的时候,就已经辞官了。
      薛家南北置产各半,晚年纶行走于大同杨州之间,待人和善,养浩然正气。
      同时管理两地各种事宜,终年五十有八,葬于天镇县孙家河九龙湾。王家屏谱墓志铭曰:耀百世而有光,公其不亡。
      留在大同府的薛氏多是大哥薛经一脉的后人,薛经在天镇及yAn高一带,置田无数,他原本就是老实本分务农的人。
      哪怕他这一脉开始经商,也是在做老实本分的生意。
      薛氏一门能代表大同府,是因为他们发展到崇祯年间,已经是大同府数一数二的豪门大户了。
      加上薛纶当过官,他们的名望在大同府也是数一数二的。

整顿商人[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