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百六十八章:流动的银子[2/2页]

明末开山刀 桑甄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nbsp;  比如,以前一斤盐可以换一只羊,现在只能换两条羊后腿。
      有降就有升,盐的价格在下降,茶叶和铁器的价格却在不断上升。
      甚至,牛羊皮毛已经很难换到茶叶和铁器,必须用战马才行。
      因为战马的定价在归化城是固定的,是唯一一种透明公开的贸易。
      在这里,牧民不能高价卖马,关内的商人不能低价收马,两方都觉得公平。
      一般都是先找来王闪门下的估价马官,确认马匹的品质,报价格。
      然后牧民们再决定,是领了银子去买茶叶和铁器,还是直接兑换。
      刚开始的时候,牧民们大多选择直接兑换。
      因为在他们看来,看得到的东西才是最实在的。
      可是随着草原上经商的牧民越来越多,他们基本上摸清了物价。
      所以,现在使用银子的牧民越来越多。
      也就是说大明朝的银子在外流。
      不过于这一点王则之却是不担心的。
      因为牧民们手里的银子最终都会回到商人们的手里,不管是关内的山西商人,还是关外的蒙古商人。
      最终他们都是要把银子花出去的。
      不流动的银子无法产生价值裂变,流通的银子才有他的价值。
      银子流通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这要从一个故事说起。
      从前,有三个贫穷的人。
      一个理发师、一个裁缝,还有一个是鞋匠。
      清晨起来,店铺开张了,但是他们三个人的小店却生意冷清。
      因为顾客们看到他们凌乱的头发和胡子、满是皱纹脏乎乎的皮鞋,还有破了洞的衣服,觉得很邋遢,于是连进来坐一下都不肯。
      正午的阳光下,三个人各自蹲在门铺前发愁。
      各自心想手里只剩下二两银子,晚上一家老小的伙食费都不够,怎么办?
      还是理发师聪明。
      他先拿出一两银子到了裁缝铺,把衣服补好,熨得笔挺;再拿出一两银子,到了鞋匠那里,鞋匠精心的为他把鞋子擦得锃亮。
      收拾完毕,理发师站在了自己的店铺门口,顾客们看到这么精神抖擞并且干干净净的小伙子,都到这里来剪发。
      虽然他花了二两银子,但是开张营业了。
      裁缝和鞋匠看到后,十分羡慕。
      于是裁缝先到理发师那里花一两银子理了发;然后去鞋匠处又花了剩下的一两银子,把皮鞋擦亮。
      收拾完毕,顾客们也陆续的上门了。
      鞋匠看到他们都开张了,终于决定如法炮制,先去理发师那里花了一两银子把自己的头发弄利落,又到裁缝铺花了一两银子补好了衣服。
      终于顾客也来光顾了。
      傍晚时分,三个人凑在一起聊天,发现每个人手里都有五两银子,但是新顾客只来了三位。
      这是怎么回事呢?
      三个人左思右想,突然间明白了,每个人原本手里有的二两银子在三个人之间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各自的口袋里。
      这个故事说明,钱币就是劳动价值的符号。
      当银子在牧民和关内商人们手中流动时,实质上是劳动的价值在流动,是有实实在在的东西在里边的,这当然就会产生财富的。
      所以,牧民们手里有了银子,王则之一点都不担心白银外流的事情。
      因为王则之手里还有一张牌,能把这些银子掌握在自己手里,那就是票号。

第一百六十八章:流动的银子[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