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造纸坊河对岸的荒地相对来说少些,当也有近一千亩地的样子,此地除了浅滩之外,多半是斜坡山地,花了两千两。
买地剩下没用完的银子,正好用来添置工具,以及用来请人开荒,造庄子。
说到请人来开荒,当然是请附近这几个村子的村民了,这事儿还要留到秋收以后,毕竟秋收是头等重要的大事,马虎不得。
没有完成秋收,村民们也无心出来干活赚零花钱不是,这事急不来。
但再建两座水碓,还有建一座大窑炉的事儿,可以提上议事日程,因为这两处都有现成的人手。
大家忙得脚打后脑勺,造纸坊里的心腹就这么被陈禹琛当成了劳工,窑炉坊里的帮工也不能闲着,加班加点的干活,建窑炉,晚芳也加入其中。
窑炉坊里闲置的工房很多,林管事将一座靠近院墙边的工房院子拆了,用来建一座全新的大窑炉,这座工房都是两层的木质结构,里头有上百间的房间,老旧不堪,拆起来倒是很容易,抡起斧头劈就成,拆下来的旧木料正好可以当柴烧,直接塞进窑炉,就地消化掉,不占地方。
晚芳不会干体力活,自然是当监工了,顺带帮忙搬运拆下来的木头,递个工具,扫扫地,洒洒水,做些轻省的活计。
林管事买来了好几车的青砖,堆了一地,颇为壮观,这还是前期要用到的砖头,用完了这些要是还不够,再去买。
日子划入八月,这段日子以来,是晚芳过得最自由自在的日子,无拘无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随心所愿。
儿子和女儿在窑炉坊也玩得很开心,特别是儿子,清晨跟着他爹习武,所谓的习武,也仅限于伸伸腿,弯弯腰,练习一些简单的招式,不求他练得多好,毕竟他还小,只是让他从小养成一大早练武的习惯,对于这一点,晚芳很赞同,一个好的习惯让人受益一辈子。
自从陈劲元跟着陈禹琛“习武”后,“习武”结束,他还不嫌累,还要去喂鸡,之后是在窑炉坊里溜达一圈,中午歇一个午觉,下半晌又在窑炉坊里溜达一圈,然后再喂喂鸡,喂喂猪,别提多开心了,侍剑轻松了许多,得了空还能出去为晚芳办些事儿。
秋高气爽。
清晨,窑炉坊的薄雾早已散去,但后山山坳还被一层薄薄的雾气笼罩着,显得有些黯沉,狭窄山路的两旁是高高的树林,树木和地上的草被雨水滋润过,不再耷拉着脑袋。
走过狭长的山路,郁郁葱葱充满生机的翠绿山谷,赫然出现在晚芳一行人的面前,山谷中的景色在朝阳中若隐若现,水雾萦绕。
一大片山坳,加上四周的斜坡缓地,一共是两千多亩地,山坳偏僻,加之进入山谷的山路狭小,又有野兽出没,所以人迹罕至。
周围不时地响起几声清脆的鸟鸣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眼前这个山坳,就是晚芳买下来的一大片荒地。
山坳其实算不上荒地。
荒地指的是荒无人烟,植被不怎么茂密的地,但山坳里的山地一点都不荒芜,上面长满的树木,植被繁茂,里头的蛇虫鼠蚁肯定不会少。
开垦这样的一大片郁郁葱葱的山地,相当于一个大村庄的面积的山地,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完成的。
秋收结束之后,又陆陆续续下了几场不大不小的雨,眼看着蝗虫越来越少了,京城以及周边地区迅速恢复了原有的生活状态,向京城聚拢的流民陆续被遣返,也有一些地方为了扩充本地的人口数量,选择将流民留了下来。
官员下辖地区的人口数量多了,也是当地官员考核的政绩之一。
因此,当地官员也是不予余力的想要留下流民,让流民入户籍,给流民分土地。
入了户籍,有了土地,流民才愿意背井离乡,留下来不返乡。
之前为流民募捐,忠毅侯府捐了三千两银子,算是捐得少的了,有些勋贵和富户们捐得多的,捐上万两银子的都有,都想在皇上的面前露一露脸,不想被旁人给比下去,不怪忠毅侯府捐得少,是因为忠毅侯府在外人眼里看来就是穷,没钱。
而安国公府捐的不是银子,而是地里刚刚收上来的土豆,不是安国公想赖账拖欠不交土豆,实在是土豆还没成熟,而官府就看中了安国公府地里的土豆,安国公想捐银子都不成。
前些天,地里的土豆陆陆续续地都收上来了,安国公可以兑现捐土豆的承诺,秋收也就结束了。
第309章 太子被废[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