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伙计有些忧伤,看来自己也到记不住事儿的年纪了?恪
赵挽风笑着把菜单还给他:“我们是慕名而来,菜谱也是朋友推荐的。”
伙计这才松一口气:“原来如此,我还以为我记差了呢,不过还是要欢迎两位,你们放心从今以后咱们就是朋友,下次你们再来我就不会记岔了。”
伙计尽显完美伙计应具备的素养,等招呼完这才麻利地进去备菜。
赵挽风感慨:“这年头的打工人果然值得推崇,大家都把店铺当自己的似的。”
在后世这样的伙计可不好找了。
顾念余眨了眨眼睛有些不能理解,在他眼里兢兢业业的工作是应该的并没什么可奇怪的地方啊。
赵挽风但笑不语,五十年后可真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管是生活水平还是人们的心态。
别说五十年后,再过十年,再去供销社或者百货大楼,服务员都已和现在不同。
不过到底是比较敏感的话题,两人没有再深聊。
很快火锅就上了上来,川渝火锅自然离不了辣。
说到川渝的火锅,其实它是清末时一挑山工无意中创造出来的。
那时候,川渝水路发达,大部分商船都是停靠朝天门码头,而后棒棒们拉活挑货,吃的喝的自然带在身边。
棒棒的收入少自然舍不得买肉,即便开荤多是买些动物下水内脏,但动物内脏很容易坏而且也有腥膻味,其中一个棒棒便将一个卤好的卤汁放入沸水中,而后加内脏,这下内脏得到质的升华,变得鲜美可口。
其他人看到了也都忍不住效仿,久而久之,火锅就这么在“下九流”层级流行了起来。
再后来,高雅人士看见了,也都很感兴趣,将之再升华,配了高凳子,配了更丰富的菜品,便是今日有名的川渝火锅了。
七十年代初,火锅已初具雏形,肉5毛一份约3两,内脏2毛一份约5两,素菜则2分一份不计重量,因为买肉得要肉票,累积十两算1斤肉票。
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人喜欢来光顾。
没办法,川渝是一个迁徙城市,历史因素加上三线建设,全国各地来了不少工人,工人们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稳定的粮票分发,日子相对比较舒坦,七八人凑一起搓一顿用的饭票和钱分摊下来其实并不多。
对于工人们的潇洒,赵挽风上次来探班早有了解,所以这次再看周遭坐满了人就不觉得奇怪了。
她只沉浸在吃火锅的快乐中。
顾念余吃过赵挽风做的火锅,私心里他觉得媳妇做的火锅更好吃。
不过媳妇显然不这么想,此时她就如同一个品鉴大师,郑重地将毛肚放入滚沸的格子里。
“在我们那里流行一个涮毛肚的方法叫七上八下,其实这是比较笼统的说法,严格来说七上八下只达到了10秒的受热时间,寄生虫未必能杀死,通常来说咱们要涮15秒的时间。如果没有计时器,直接观察,发现毛肚上的颗粒变得清晰明显,就差不多了。”
第153章 一四一火锅[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