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七十 制高点之争[1/2页]

梁山终结者 江湖无水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据传,南朝梁武帝时期,有位高僧云光法师设坛讲经,感动上苍,落花如雨,雨花台由此得名。
      雨花台距离江宁城墙不过一里,又是居高临下,实为兵家必争之地。
      义军想打江宁,要提防雨花台上守军杀下来。
      宋军守江宁,也怕义军居高临下俯瞰城内,再从雨花台上放箭打?。
      这便是制高点的关键所在。
      为了坚守雨花台,牛首山上的宋军趁着大雨撤退而来,城内又给补了四千,总共一万宋军驻扎在上面。
      天刚放晴,三万义军便开到了雨花台下。
      看到义军到来,山上传开一阵骚动,城头也推出了床弩和投石机,随时准备支援。
      望远镜里,方天定早就看了个真切,令道:“分列两侧,谨防城内出来支援!”
      庞万春、縻?,杜??⒗魈烊蚋鞔?迩?耍?刈庞昊ㄌㄉ浇帕姓螅?媸弊急咐菇爻侵兄г?
      雨花台关系江宁守城之成败,城内肯定不会坐视其被义军攻陷,出兵支援势在必行。
      主攻部队已经就位,弩?手推着弩?上前。
      咻咻咻~
      二十块大石从山顶飞出,直落弩?阵列。
      轰~大石落地,烂泥飞溅。
      一块飞石正砸在弩?上,无数碎木飞射,附近弩?手当即被打成了马蜂窝。
      雷炯大怒,喝道:“放火烧山!”
      一声令下,三百火油罐腾空而起,覆盖了山头,大火随之冲天而起。
      只是火油不多,仅有千余。
      这是后方紧急送来的,六十息之间全部打了出去。
      山头火起,宋军也藏不住了,从坑道里望山脚跑来。
      方天定长戟一挥,喝道:“出击!”
      “兄弟们,随我杀!”
      呐喊中,邓元觉打头,袁朗、酆泰分居左右,三千士卒跟随,向上冲去。
      大雨连日洗刷,宋军的工事早就被冲垮了,滚石擂木大多为泥土所埋。
      此时义军冲锋,只有稀稀落落百十个滚石落下,砸翻了五六十人。
      只是山道难行,士卒深一脚浅一脚的,速度也快不起来。
      三五十丈的距离,足足用了六百息的功夫。
      路途上,被滚石砸死砸伤的士卒,将近千人。
      来到壕沟前,以三员猛将为箭头,义军冲锋队狠狠撞进宋军队伍里。
      熟悉的配方,士卒五人一组,组成小五行阵,两刀盾手护着两个枪手,弓弩手拖后释放冷箭。
      宋军也不是单打独斗,同样是刀盾手配长枪手,只是没有弓弩手。
      虽然大雨中泡了三天,宋军绝对疲乏,可是士气高昂,厮杀起来也不手软。
      你捅我一枪,我砍你一刀,很多都是抱着同归于尽的想法在战斗。
      好一场厮杀。
      惨叫不绝,残尸断肢遍布山坡,殷红的鲜血如同瀑布一样,哗哗地向下流淌。
      方天定长戟再挥,喝道:“乙队出发!”
      石宝为首,滕?琛㈦??诤螅?熳湃??孔涑辶松先ァ
      江宁城内,城楼里,杨沂中听着雨花台上连绵不绝的喊杀声,恨恨地一拍墙砖,回头道:“相公,请允许我带兵前去支援。”
      卢襄睁开眼睛,说道:“可有把握?”
      杨沂中牙关紧要,道:“拼死一战而已。”
      “即如此,你自去安排。”
      说完,卢襄又闭上眼睛,继续养神。
      他也不懂指挥部队,防御调度等事宜,完全放手给了杨沂中操持,其它将官,是指望不上的。
      城头土框,城外壕沟,梅子洲的水雷和桩阵,都是出自杨沂中的构想。
      没有他,江宁不可能给义军造成如此大的伤亡。
      杨沂**了拱手,下城去了。
      城门打开,杨沂中喝道:“冲出去!”
      士卒们推着江车,鱼贯出了城门。
      江车上,同样放着沙袋土框,以为遮拦。
      不得不说,战争就是双方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过程。
      任何有效的措施被敌人看在眼里,都会去学。
      杨沂中在镇江不声不响,却看到了义军的手段,也想出了相对靠谱的应对办法。

七十 制高点之争[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