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边军务,大明能有如此人才,真是国家之幸,万民之幸。
秦良玉,收回心中思绪,不急不缓的道:“卢督帅,军机处的军令,只说让我二人,不能放建奴,和蒙古鞑子进关。
否要出关作战,让我们视战场情况而定,依未将之见,暂时不考虑出关,和建奴蒙古鞑子野战。
应当避锋芒,先以守为攻,挫其锐气,如若出现战机,在出击不迟。
首要任务,还是要以,军机处军令为主,不能放建奴,和蒙古鞑子入关。”
孙传庭,听了秦良玉的说词,微微点头心中暗想,果然,盛名之下无虚士。
孙传庭这么问,也是想考量一下秦良玉,是不是真的,如传言中那般,熟读兵法,善于用兵。
传言毕竟是传言,为了谨慎起见,如果,不亲自见识一番,孙传庭,很难放心把榆林镇,交到秦良玉手中。
经此一问一答,孙传庭对秦良玉,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可以放心的交出,榆林镇的防务了,
秦良玉,自然心知肚明,孙传婷是在考量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守住榆林镇。
但秦良玉,对孙传庭的考量,一点都不生气,反而对孙传庭,更加的赞许,为帅者理应如此。
孙传庭,很是高兴,有秦良相助,自己的压力也会小很多。
孙传庭,称赞道:“秦将军,果然名不虚传,一语中的,我大明还是要先做好防守,在谈进攻。”
秦良玉,出声应道:“孙督帅谬赞了,只是甘肃、宁夏、榆林三镇关口众多,建奴和蒙古鞑子,从哪里进攻,还有未可知。
该如何分兵,要怎么防守,末将想听听孙督帅的高见。”
风水轮流转,秦良玉,自然也要考量番孙传庭,虽说秦良玉对孙传庭,观感不错,但毕竟缺乏了解。
考量一下孙传庭,在军事方面的才能,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孙传庭,是一个,华而不实的无人之辈,那秦良玉可不会听他的。
都是聪明人,孙传庭,当然也读懂了,秦良玉的用意,对此也并不在意。
孙传庭,略微思考,不急不缓的说道:“秦将军,所言及是,甘肃、宁夏、榆林三镇关口重多。
不可能每个关口,都派重兵把守,那样的话,二十万边军加八万白杆军,也会显得兵力不够。
我们做不到,每个关口,都派重兵把守,建奴和蒙古鞑子,一样做不到同时向甘肃、宁夏、榆林,三镇的所有关口发起攻击。
排除地理环境的因素,适合大规模作战的关口,也并不算多,不过十指之数。
只要,向关外多派斥候,建奴和蒙古鞑子,无论如何,也隐满不了,大规模的行军。
由此可以提前判断,建奴和蒙古鞑子的进攻之地,自然可以做到,从容分兵。
不至于,等建奴和蒙古鞑子临近,还无兵把守。”
秦良玉,听完孙传庭的侃侃而谈,很是满意。
在别人看来,这只不过是,最为平常的,一次对话当与交谈。
而孙传庭和秦良玉,却已在交谈中完成了,对彼此的考量,并得到对方的认可。
第 118 章 秦良玉抵达榆林[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