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才最为保险,陛下要是有何不测,臣等万死难赎其就啊!”
曹文诏确实有意见了,对黄德功说:“凭什么,你留下让我回去,要去也是你回去我留下。”
两人为此争执了起来。
崇祯道:“好了,两位爱卿不要争了,朕,身为一国之君,岂能临阵退缩,朕,是不会退的,今天朕就带着你们,再现当年,成祖皇帝的风采。
曹文诏,此地距离我大明山海关最近,立刻派人去山海关,传令周遇吉,率四万玄武军骑兵做好接应,击溃建奴后,我军从喜峰口入关。”
“臣遵旨。”
崇祯之所以会这么安排,一是因为还不清楚,建奴到底有多少人。二是此地距离,建奴老巢也不远,他们暴露之后,建奴可能会,大批人马过来围剿,那就很危险了。
所以,让周遇吉来接应,也是有备无患,浪归浪,可是不能盲目自大,可不是只有你一人有脑子,野猪皮和林丹汗,都不是好相与的,崇祯不会轻敌。
我们的崇祯大帝,还是很惜命的,杀敌的前提,是要确保自己,能全身而退,而不是同归于尽。
出了这档子事,清理蒙古部落的,战略目标,已经宣告夭折了。
建奴一边,阿巴泰和鳌拜,正带着两万满洲八旗骑兵,由东向西前进。
突然前方探马飞奔而来,一个斥候焦急的,来到阿巴泰面前说:“敏郡王,前方六十里处,发现明君的斥候,已经和我们的斥候交上手了,互有死伤,明军的抵抗,非常顽强,不像是一般的斥候。”
阿巴泰坐在马上,有些疑惑的问,没有看错,确定是明军吗?”
“回敏郡王,属下不会看错,确实是明军。”
阿巴泰接着问:“那明军有多少人?”
“回郡王,目前只是碰到明军斥候,其他还不得而知。”
阿巴泰转头看下鳌拜说道:“鳌拜,你说真的是明军吗?明军,怕是有上百年,没来过这片草原了吧?是谁会如此大胆,敢深入草原。”
鳌拜回道:“郡王,先不管是谁,跑到草原来肯定不安好心,现在,我们必须搞清楚,明军有多少人马,目的为何?”
阿巴泰回道:“不错,你说的有道理,那就加派斥候继续探查,另外立即派人,回盛京向皇上禀报。”
鳌拜却是开口说:“郡王,明军敌情不明,现在,就向皇上禀报,有些操之过急了,万一只是小股明军,我们难免,要被皇上责骂,依末将拙见,还是等探明敌情,再做禀报,较为稳妥。”
阿巴泰沉吟了片刻,还是同意了鳌拜的建议。自己虽然和皇太极,是兄弟。可是皇太极,不会因为这个,就给自己面子。
自己可没法和多铎、代善比,多铎、代善都是亲王,自己只是个郡王,从这就看出,这差距有多大了。
主要的还是因为,阿巴泰和鳌拜,知道明朝没有太多骑兵,能来草原深处的,也不会是步兵。所以他们判断,是小股明军骑兵的可能非常大。
只是两人,认知里的信息已经过时,自然,做出的判断,也就是错误的,误判敌情的后果,可是很严重的。
59情况突变[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