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威廉整日待在党苍童府上诊视,城外,靳岗的传教士也带着不少信徒来了,他们穿着黑袍,面覆黑纱,一手圣经,一手药品,慢慢深入了灾民人群中。
      当生死与信仰摆在面前需要抉择时,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生的希望。
      于是,灾民们得到了他们想要的药品,洋人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信徒。
      但是这些洋人没有明白一个道理,这种半胁迫性质的传教,面对早已在生活的水深火热中历练出一身狡黠的大清朝百姓时,似乎并没有什么作用。
      随着疫病渐渐平息,那些装裱精致的圣经,陆续去到了它们怎么也想不到的去处。
      比如茅厕和火堆。
      当然,也有很多百姓成了上帝虔诚的信徒。
      原因却是如此简单,“洋人的菩萨比咱的灵!”
      躲过了大灾的赊旗镇破天荒地燃放了烟花,这是庆祝,更是恭送。
      庆祝人们破除了瘟神的肆虐,恭送他远去,期待他一去不返。
      饱含了谦逊和恭敬,却又体现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顽强与坚毅。
      党苍童在威廉的精心照料下,逐渐从昏迷中苏醒了,虽然身子仍然是弱得很,但至少已经识得人,说的话了。
      威廉见党苍童已无大碍,便推说南阳天主医院还有事,不顾张堂文和党松涛的一再挽留,执意与杨鹤汀一道回了南阳。
      天气越来越热,绿树成荫,万物茁壮,灾民中陆陆续续有人开始返回故乡了,春荒一过进入夏季,便又是下种的时节了。
      人始终是眷恋故土的,哪怕故土在刚刚过去的那一季,一颗种粮都没有给他们留下。
      可是对于大清朝万千农民来说,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便是他们传宗接代的保障,如果真的飘零在外,那一方地契上改了他人姓名,那便意味着,他的这一支血脉,彻底被故土抛弃了。
      瘟疫平息,灾民退却,赊旗镇中的各行各业终于熬过了艰难的日子,逐渐又显露出了勃勃生机。
      张堂昌趁着机会,抓紧时间留下青壮劳力。
      张圭泗自从在张家粮行门口舍身堵了廖启德的枪口,便成了张家的贵客,一直将养在张堂昌的宅子里,如今虽然腿脚还不是很利索,却已经能四下转悠了。
      他本就是识文断字能说会道的,又是南下灾民的一份子,他站出来更具说服力。
      很快,就有数百个无牵无挂的灾民选择留在了赊旗镇。
      拖家带口的安排到了庄子上,做长工或者凭着手艺过活儿,年轻力壮的被尽数招募去了工坊。
      比起挨饿受苦的日子,工坊中的苦力活真是算不得什么。
      至夏末,张家的醋坊和酒坊便拓建成型,皆是两三处两进小院沿街三门面,制售合一,用工近百人。
      开张的那天,连党苍童都在党松涛的搀扶下来了,还亲自剪了红绸,落了款。
      那是张家“合源记”粮油招牌第一次被铭刻在牌匾上。
      送走了满街宾朋,张堂文踌躇满志地站在自家牌匾前,抬头看着那烫金的大字,心中既有些兴奋,又有些许忐忑。
  &

章156[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