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 这些“盆塘”,外设躺椅、茶具,设施上也算齐全,和上等官堂相比,有些大同小异。
      不过来这里的客人,大都没有太多的时间腻在这里吃喝玩乐,所以“盆塘”的娱乐氛围稍次。
      其代表有:位于王广福斜街的“一品香浴堂”和位于骡马市大街的汇泉浴池。最普通的澡堂叫做“散座”,也叫做“池塘”。
      服务对象主要是广大底层的劳动者。
      其澡堂位置,多位于交通不便的偏僻街巷,并且规模小,设备简陋,收费低廉。来这里的人,图的就是能舒舒服服的洗个热水澡。
      我国的澡堂子,至少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有相关记载了。
      老北京的澡堂子是自元代开始的,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1930左右,是北京历史上澡堂数量最多的时期。
      据统计,当时大约有140多家。其因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北京澡堂子有“南堂”和“北堂”之分。即仿上海式样建筑的“南式浴池”,简称“南堂”;和原来北京的旧时浴池的“北式浴池”,又称“北堂”。
      建国后,华宾园浴池,成为北京市第一家国营浴池,并成为当时北京著名的两家大澡堂之一。时人称作“东有清华园,西有华宾园”。(再多的历史就不再介绍了,想要了解可以去搜一搜。)
      今个王晓页来的便是这个华宾园。
      刚进门喊趟的伙计就吆喝道:“来了您那,里边请。”
      到了澡堂第一件事就是换鞋子。
      旧时北京澡堂子里的拖鞋,大都是木头制作的,北京人也叫“趿拉板儿”或“呱嗒板儿”。
      里边儿的拖鞋全都是一顺边儿,据说这么做的原因是怕有人顺手牵羊,把拖鞋拿回家。老北京有这么一句老话“澡堂子的拖鞋——没对儿”。
      说的就是这种怪现象。
      老北京人泡澡堂子,讲究的是“泡”,很多人在里边一待就半天儿。
      洗澡间内一般设有两个大池子和若干个小池子,水温低的池子,是孩子们泡澡的地方。
      水温比较高的池子,适合老年人洗。他们从水池出来个个全身通红。
      这就是老人们喜欢的“烫澡”,说它能活血、化瘀、驱寒气。
      洗澡的程序是先泡、后搓,再打肥皂最后冲洗。皮肤经过热水浸泡,搓澡时,身上的泥和浮皮很容易被去除,不管身上多脏,只要走一遍这个程序,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找了个人少的,王晓页进去泡着,伙计问要南派还是北派,王晓页果断选择北派,现在这个身体素质,南派有点挠痒痒。
      老北京的澡堂子里的搓澡、按摩师傅,分为南、北两派。
      南派以扬州师傅为主,搓澡的手法细腻,讲究手轻力匀,最舒服的就是搓完澡还会给客人按摩一下头部。
      北派的搓澡师傅以河北定兴、易县、涞水三县的人居多,手法也更为粗犷一些,讲究的是稳准狠,手劲儿大,一下是一下,从上到下,不多不少一共108下。
      搓完之后,必须是全身通红,这才说明师傅卖力气。最后从后背到小腿肚子,全身上下噼里啪啦再来一顿拍。
      一整套下来已经到下午要吃饭了。
      起身一阵的骨头响声,这师傅也是个厉害的,按完真的很轻松,换好衣服回家喽。

第43章 澡堂[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