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用人家的到钟呢吗?”
崔长生却满不在乎道:“咱们自己留种,产量虽然不一定比他的种子强,不过,也差不哪儿去。”
在崔长生的认知中,种子不过就是那些长的好的粮食。
良种场既然可以育种,他崔各庄自然也能育种。
实在不行,咱有粮食,请能人帮忙不就行了?
为什么非得用唐英的种子呢?
那可是半成的粮食。
他唐英吃的完吗?
也不怕撑死他。
崔大可一见,老头已经用烟袋锅敲打鞋底了。
知道崔长生的耐心已经用完了。
他要是再不走,大伯铁定会用烟袋锅打他的。
崔大可心中颇为不愿意。
但也无奈的离开了。
等他费劲儿的蹬着自行车,回到拖拉机厂。
一敲唐英办公室的门,唐英居然不在。
此时的唐英正忙着给大领导报喜呢。
拖拉机下线了。
正是全国积蓄的产品。
早一天开到地里,大家伙儿早一天少干苦力活儿。
“大领导,您给提个名吧。”
谁知大领导还真不爱题名落款这一套。
这位虽说也是高级知识分子出身,但就是不爱写字。
“我就不写了。”
唐英好不放弃:“那您给取个名字。总行了吧?”
这可不是唐英非得溜须拍马,这关系到今后唐英他们厂得到的物资。
在统购统销的年代里,只要有物资,什么都可以生产。
全国各地生产出各种牌子的汽车,连听都没听过。
就连前世唐英老家,那个十八线小城组装生产的汽车都曾经进过京城。
不得不说是一个奇景。
如今,拖拉机下线,可全是拖拉机厂凭借一厂之力做到的。
只要物资到位,唐英相信,不出三年,厂子就能生产汽车。
到那时候,才算是不负一个时代。
大领导丝毫不为所动。
最后,唐英都要走了。
大领导送他的时候,略带惋惜地说:“就叫东风挺好。放心吧,我给你掌舵怕什么?”
大领导是看不上拖拉机厂吗?
还真不是。
主要是娄半城在恒空落脚之后,不停的写信,告唐英。
所有,他能想到的名堂,他都写到了。
要不然,凭借唐英今年的成绩,往上走一走是没有问题的。
物资源源不断的进厂,拖拉机、发动机如同流水般的出厂。
唐英惦记的工业缝纫机,却迟迟没有好消息。
应该说,五六十年代是电子技术和世界发达国家差距最小的年代。
最多差个二三十年。
可就这二三十年的差距,人家可以实现工业缝纫机生产。
唐英就是不行。
想用看官们的催更票学技术。
首先得有催更票啊?
这些天唐英忙得脚打后脑勺,直播间效果越来越差。
看官们自然不满,一天下来,多说四五张催更,少的时候,一两张都有。
这要是想攒够七十九章催更票,那可是个大工程。
再说了,想学习电子技术,也得有现成的大牛在呀?
崔克夫和老安东玩机械没问题。
让他们玩电子,就好比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第44章 拖拉机下线[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