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其实,论辩论的是学识,也不是。
为何?
仔细想想,论的却是人,是人本身。
如果认清了这个本质,便会明白清楚了论辩的真正含义所在。
这是一种学术上的碰撞,可以激发出新的火花。
晏几道从这几日的论辩中得到不少感悟,从而令自己的学识大为精进。
范纯仁也是同样如此,因为一首父亲范仲淹的岳阳楼赋而深有感慨。
苏辙,明白了自身不足,日后定当加以改进。
欧阳修,则是见证了一帮后生晚辈的成长之路,心有欣慰。
蔡京在论辩中打出了名气,沈括在论辩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同时,亦在官家赵曙心中留有位置。
一场场论辩,论的便是他们本身,没了他们,便会没了这些论辩。
自然,京师百姓也就没了热闹可看。
可是,与此同时,没了这种激情,大宋的文学也就没了如日耀天的那种震撼。
正是因为如此,大宋才在历史中如此耀眼。
来到大宋朝,便得要论一论他的文学史。
听罢了曾谙的这个认输的话,应彦羡却是笑道:“每日三省吾身,可以为师亦。”
“老夫子,你,得道了,晚辈贺喜老夫子。”
曾谙摇头,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方能放下心中执拗,以往,老夫过于看重名利,今后,将会辞去山垒学院讲座一席,游学天下。”
曾谙此语一出,满场尽皆哗然,这是怎地了?怎么好端端的,曾谙就突然要辞去山垒书院首席讲座一席呢?
这无疑,是让人震惊的。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选择,这是曾谙的选择,相信他自己不会后悔。
人,在每个阶段都会有一次升华,只是,我们本身并没有过多的刻意感受到。
当你三十岁的时候,回过头来看看你的前半辈子,会忽然发觉,有些可笑,有些可怜,有些可悲,又有些可爱。
孩童时候的不知世事,少年时候的无忧无虑,青年时候的雄心壮志。
到头来,岁月磨平了大部分心志。
而唯有少数人才依旧能够拥有那份最初的坚持。
一个年龄段做一个年龄段的事情,不丢人。
而今,曾谙悟透了更多人生,心中放下了更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则将会是他最好的选择。
当我们看着花甲老者坐看夕阳的时候,请记得,那是他们在看他们逝去的时光。
应彦羡道:“老夫子,不如,在京师开坛讲座何如?”
曾谙缺的不是学识,是人生的宽度,而今,他已经扩宽了自己的人生宽度。
曾谙惊讶,这个主意倒是说到了他的心头上。
“京师,如此圣土,老夫,就不沾辱了。”曾谙道。
曾谙的意思大抵是,老夫讲的都是一些俗学,登不了大雅之堂。
应彦羡笑道:“老夫子说笑了,天下三百六十行,行行有状元,就算屠夫也不是人人都能够干的来的。”
曾谙问道:“莫非,你是在比喻你自己吗?”
应彦羡哈哈大笑。
这番谈话却是让所有人都懵逼了,前一刻火药味十足,论的你死我活,怎么,到了此刻,就谈笑起风生来了。
275、论辩的本质[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