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二十六章 防线阵图[2/2页]

蜀山悬剑录 大明终始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修筑好的龙门山防线。
      龙门山连绵起伏、沟壑横生、丘陵起伏,地势紧要,若在山顶扎营,定是坚城硬寨。
      李光弼率先发问:“白将军,为何不在龙门山上扎营?在山脉的余势上扎营,虽然也有一定坡度。但坡面较缓,战马可以直冲上山,从传统的角度来看,可以说无险可守。”
      白复点点头,道:“龙门山乃是一座石头山,山上几乎没有水源,一旦被叛军断绝水道,我军危矣。不得已,我军只能在山脉缓坡上扎营。”
      李光弼点点头,心中暗道:“相对于攻山攻城,进攻平地的营寨更为容易。白复定是在安营扎寨上面做足了功夫,从而麻痹叛军将领,诱其主力从河阳南下。史朝义一定希望通过一场大战,彻底消灭安西北庭军,打开都畿道的南大门。”
      李光弼所料无误。
      安营扎寨前,白复带着秀才等行军司马,对龙门山脉进行详细的勘探,特别是这段平平无奇,貌似易攻难守的缓坡。
      诸葛孔明遗著《武侯神策》中,关于类似坡地有专门的防御阵图,能够让险要之地无中生有,让通途变天堑。
      不仅如此,白复当年跟徐太傅所学的风水堪舆和奇门遁甲也派上了用途。白复有充分的把握,把这道缓坡变成固若金汤的杀戮场。
      这道缓坡约有五里长。在白复的规划中,从旷野到坡顶,应设计出多道矮墙。
      矮墙不用高,到士兵的胸口处便可,弓弩手可以瞄准敌人射击。矮墙前的壕沟可以挖得深一些,至少深一丈,宽一丈,这样矮墙实事上达到四米。每道矮墙相距不应太远,而且沿着坡势修筑。这样,后一道矮墙就都比前一道矮墙高得多。后一道矮墙后的射手,可以轻松瞄到敌人,又不至于把弩箭射到己方士兵头上。
      如此,上下呼应,形成立体的火力射击之网。
      每道矮墙之间,都留出许多空位。墙后的唐军士兵可视情况冲出矮墙,主动出击进攻。
      另外,这些矮墙空位是不规则的,犹如迷宫。比如从第一道矮墙空位进去,面对的却是厚实的墙壁,无法持续冲锋,需往左或往右几步、十数步,才能继续找到空位道路。
      而且,每梯级前方的矮墙空位,还可置流星连弩等床弩。床弩齐射,定让攻墙的叛军士兵射杀当场,苦不堪言。
      护卫这些矮墙的,还有众多的凸出之墙,如同城墙的马面一样,可从侧面,对攻击矮墙壕沟的叛军士兵进行射击。
      以安西北庭军的床弩威力,大至每隔百步,便有一个凸墙。为防死角,凸墙前端,建成锐角之形。比如第一梯级第一道矮墙的道路空位处,左右就有两道凸墙拱卫,使得矮墙开口处,有若凹陷进去一样。叛军攻击通道,便陷入左右两端的火力射击之下。
      当然不止这些,在白复和行军司马画出的阵地草图中,矮墙壕沟足有九道,类似高山梯田般,分为三个大梯级。每梯级之间的三道矮墙壕沟,每墙相距只有十数步,上下弩箭射界明显。
      叛军士卒每攻一道矮墙,都要面对上下三道火力点的猛烈射击,定然顾头不顾尾。
      而这三个大梯级,每个梯级之间相距约百米。梯级之间的梯田空地,设有帐篷,作为救护伤兵之处、士兵歇息之处。
      ……
      勘察结束后,行军司马快速制成山脉沙盘,画出阵地防线图,交由主帅白复审查。白复核验后,修改了几处防御工事,当日便批复修筑。
      注释
      关于三梯九道的矮墙防御体系,摘抄了老白牛的《明末边军一小兵》。此书是穿越晚明小说中的佳作,墙裂推荐。

第二十六章 防线阵图[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