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瑞雪兆丰年啊。”
      同州城墙上,萧靖生负手而立,环视眼前的景观,微微一笑道:“希望今岁过去,待到明年开始,农会所辖地域的粮食,能年年丰产。”
      赵清平、孙德富相视一眼,流露出各异的神情。
      “从天启元年开始,陕西就频生灾害,诸如雪灾、旱灾、蝗灾、地震等,就像是商量好了一样接踵而至,这对农业种植的影响很大。”
      孙德富眉头微皱,神情凝重的看向萧靖生,“会长所想虽好,然想要恢复农业种植,恐非一年半载就能实现的,倘若农会不能明确种植次序,加快水库、水渠的整体筹建,只怕……”
      说着,孙德富却说不下去了。
      萧靖生双眼微眯,内心有些感慨。
      孙德富说的都是实情。
      处在小冰河时期下的大明,其实正在面临新一轮的粮食革命,这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过程,会影响到神州的农业发展。
      像后世常见的玉米、土豆、红薯、花生、辣椒、烟草、木瓜、番茄、南瓜、向日葵等一系列农作物,都是以明末为时间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推广种植起来的,也在北方形成较为广泛的一季玉米,一季小麦的种植模式。
      当然这只是其中一类。
      其实在北方还存在着其他轮种模式、套种模式,至于南方,也存在着多样化的轮种、套种模式。
      神州的疆域实在太大,这也造成差异化极大的气温变化,甚至在同一辖区内,存在着多重种植模式。
      农业生产的复杂性,远超寻常人的想象。
      而据萧靖生所知,处在明末这一时期下,仅在北方地区,主要推行的是推行三年四熟制和二年三熟制,其地区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北和陕西的关中等地,种植的基本形式是以粮食为主,适当加入养地作物、配合油料作物和秋杂粮。
      甚至会根据不同的地块,进行着对应的种子模式,像坡地(俗谓平壤为坡地),二年三收,初次种麦,麦后种豆,豆后种蜀黍、谷子、黍、稷。……涝地(俗谓污下之地为涝地),二年三收,亦如坡地,惟大秋概种糁子……麦后亦种豆。
      孙德富之所以这般说,纯粹是最近几年来的多变气候,导致陕西一带的农业种植,被打乱很多。
      按着常理来说,陕西多数地域要种植冬小麦,只是这严峻的旱情,使得小麦种植下来,根本就得不到及时浇灌就旱死了,这对陕西的粮食产出造成的打击很大,也就是陕西紧挨着河南、湖广等地,特别是湖广,素有湖广熟天下足之美称,这使得民间的粮食贸易,其实在陕西很频繁。
      只是粮食贸易虽说频繁,可是处在此等

第二百零二章 军情局[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