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呼啸,暴雪悄然而至,大地被披上了银装,十二月的隆冬,让人觉得置身于冰窖之中。
同州衙署的正堂内。
“诸位愿意加入农会,我萧靖生谨代表农会欢迎大家。”
换上棉衣的萧靖生,环视堂内聚集的众人,“诸位过去的遭遇我都一一了解了,按理来说,农会要召开的公审处决,审判那些作恶多端、欺行霸市者,应该让大家都参与进来,毕竟背负这样的仇恨,不看着他们受到应有的惩罚,这不讲情面的。
只是大家也都看到了,眼下的环境很恶劣,农会攻占的同州、朝邑两地,存在着很多缺少御寒之物的群体,倘若农会不设法解决此事,恐这个隆冬过去,不知要冻死多少人,这是谁都不想看到的。”
聚在堂内的众人,听着萧靖生所讲之言,流露出各异的神情。
随着集中逮捕作恶多端、欺行霸市者顺利进行,农会在同州城的威望,算是在多数群体的心里树立起来,这也使得萧靖生明确的各项部署,在通过第三协所辖勇锐宣传,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响应。
最让萧靖生感到高兴的,是同州城内有百余众读书人,愿意响应号召加入到农会,其中不乏通过了院试,获得童生功名的群体。
这些读书人都有一个特性,家境贫寒或中落,昔日遭受到迫害或压榨,没有人替他们伸张正义。
倘若这些读书人,能够通过磨砺培养出来,不管是从事哪一领域,都能增强农会的统治底蕴。
别看大明对待读书人群体,算是比较优待的,只要能在科举上取得相应成就,便能获得相应特权,然处在这样的黑暗世道下,凡事都没有绝对,多少从底层出来的读书人,或多或少都会遭遇到不公待遇。
这就是现实。
没有通过科举的最终考,赶赴京城参加殿试,实现真正的鱼跃龙门,从狭义上来讲,依旧是民!
阶级固化,在大明已经是很严峻的问题。
在这个讲究出身,人脉,家境的世道下,就算是享有礼遇的读书人,你要是没有能倚仗的东西,遭受歧视或算计,实属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诸位这两日恐要辛苦些,先将农会招募的匠户和学徒,按照我说的标准进行登记造册。”
萧靖生继续说道:“等到蒲城、白水、澄城等处抽调的人手,赶来同州城这边,诸位的压力就会相应减小些,越是在这等特殊时期,我们就越是要心往一处使,早些度过这该死的隆冬,期间有任何不懂得地方,或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来州署这边找我萧靖生,我会帮你们解决的。”
“喏!”
众人当即抱拳应道。
自同州城被萧靖生率部夺占,在他的心底就明确要将农会势力,逐步迁移到同州城这边来。
一个是同州城的地理位置,城池规模,都要优于蒲城县,以同州城统筹发展农会所辖地盘,能够兼顾到各处的发展。
一个是从战略层面考虑,农会之后的扩张势头,将会围绕潼关、华阴、华州、洛南等地展开,倘若待在蒲城县这边,是不利于掌握最新情况,也不利于所部的攻势。
基于上述两方面的考虑,在明确了秦军的整军部署后,萧靖生就谴派人手去往蒲城、白水、澄城三县,抽调一批人手赶赴同州,协助他构建起农会、同州衙署的整体构架,确保地方治理的完善体系。
别看现在处在隆冬下,然在农会所辖地盘内,却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事,没有特权,没有盘剥,没有压迫,只要你愿意听从农会的调遣或安排,就能得到相应的报酬,单单是这一点,就使得很多底层群体,愿意忍受着隆冬的侵袭,在他们各自的岗位上,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不过相较于农会所辖地盘的欣欣向荣,相隔数百里外的西安府城这边,此刻却显得死寂沉沉的。
陕西巡抚衙门。
摆放多个炭盆的正堂,暖洋洋的,然待在这里的众人,却没有感到任何暖意,相反却觉得生寒。
“都说说吧,该怎么办。”
坐在官椅上的胡廷宴,脸色难看,抬头看向坐着的众人,嗓音有些沙哑道:“西安、延安两府,都出现大批的叛民势力,如何处置这些叛民势力,是等来年开春调遣军队镇压,还是现在就向京城上疏呈报此事?”
“巡抚,此事万不可向京城上疏呈报啊。”
陕西左布政使张国锐皱眉道:“西安、延安两府尽管出现不少叛民势力,然不过是小打小闹罢了,倘若此等事情就呈递到京城,新君该如何看待我陕西有司?朝廷该如何议论我陕西有司?
&nb
第二百章 这世道是怎么了[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