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sp;  其实真正的大头,是让江南诸省的海商群体,通过秘密的走私海贸赚取,然后再通过土地兼并、权钱交易等等,使得这批流通进来的白银,多数被各地的权贵、士绅、地主、商贾等群体持有,并没有在大明民间大规模进行流通。
      把白银窖藏起来,这在大明是很普遍的现象。
      明朝一波三折的海禁制度,每逢明廷官面要开海时,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众多江南籍的官员,都会拿祖制礼法上疏规谏,请求停止开海,归根到底啊,这背后都是利益使然啊。
      毕竟谁能掌握住对外海贸,谁就能掌握大批白银,站在国朝的层面,这是最稳健的铸币税啊!
      都言大明实亡于万历朝。
      不过在萧靖生的眼里啊,大明其实是灭亡于财政钱荒,国库收支严重失衡,特权群体肥得流油,吏治腐败,又处在小冰河时期下,建虏不断形成军事威胁,内部存在起义浪潮,这就是一个烂摊子,良性循环早就被彻底破坏掉了。
      萧靖生处在天启七年的陕西,受到累年灾情、粮食减产的影响,陕西治下的粮价、盐价、布价等大幅增长,出现极度不合理的通货膨胀。
      就萧靖生知晓的情况,依旧以盐价为例,陕西治下的盐价,到崇祯三年会回落至每斤盐一分银,然而到崇祯十四年,就暴增至每升盐九分银,要知道在万历朝时期,淮扬两府于万历七年,盐价是每斤四厘左右,倘若连普通的食盐,底层群体都吃不起,那么明末时期的物价,通货膨胀到何等骇人的程度。
      这也是萧靖生为何得出大明不值得救的根本原因。
      大明上上下下都烂掉了。
      都在摆烂,最后坑害的全是底层群体!
      “现在不是讨论这些的时候。”
      见众人越说越兴奋,萧靖生起身说道:“还是先离开东卤池再说其他,眼看着天就要亮了,我们也吃饱了,喝足了,体力恢复的差不多了。
      其他地方的服徭役者,也都走的七七八八了。
      这么多的盐和粮,如果不能安全运回萧家村,只怕你们说的那些,都无法实现了。”

第二十四章 归途[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