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光禄寺拨款,立刻就急了,他倒不是觉得光禄寺不靠谱,因为他不省略过程,一步到位呢?
      说回正题,一条鞭法最早于嘉靖十年,由南赣都御史陶谐在江西首先实行,取得了一定成绩。
      当时御史姚仁中曾上疏说:一条鞭法,均平一省徭役、税粮,徭役公平,而无不均矣!
      后来,姚宗沐在江西,潘季驯在广东,庞尚鹏在浙江,海瑞在应天,王圻在山东曹县也都实行过一条鞭法。
      海瑞在应天府的江宁、上元两县行一条鞭法,从此徭役无偏累,百姓始知种田之利,城中富户始肯买田,乡间贫民不再轻易贱卖土地。
      做到了田地不荒芜,百姓不流亡,钱粮不拖欠。
      一条鞭法的施行,改变了当时极端混乱、严重不平均的赋役制度,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身上不合理的赋役负担。
      同时,限制了州县胥吏的欺压行为,铁打的胥吏,流水的官,论及地头蛇,百里侯可远不如这些不起眼的小吏,现官和现管,区别真的很大。
      再者,取消了苛重的力差后,农民终于有了较多时间去从事农业生产。
      或许不少人都曾有这样的疑惑,封建社会,尤其是一个王朝的开国之初,开国皇帝通常是很大气的,百姓会得到不少田地。
      但为什么就算是王朝盛世期间,他们还是会吃不饱饭,原因就在于,除了要缴纳税粮外,百姓还得去服徭役。
      徭役是没有定数的,通常是看当朝皇帝爱不爱折腾,遇到汉文帝这样的皇帝,徭役很少,但要是杨广这样的皇帝……请做好一去不回的准备!
      说回一条鞭法,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有利自然也有弊,一条鞭法虽然简化了赋役征收,但它并没有规定征收总额。
      这就给官吏们留下了可操作空间,张居正的考成法不是要求官吏们好好办事吗?为了业绩,这些人直接往死里办。
      本来一个地方能征一万石粮食,他可以整到两万石,甚至还可以在高一点,问就是地方大丰收,粮食绰绰有余,而这些多出来的东西,自然也就成了官吏们的业绩。
      至于恶果……当然是百姓吞下去了,你不能指望官员们会跟平头老百姓共情,这太难为他们了,狼怎么会同情羊呢?
      狼只会冷眼看着羊羔茁壮成长,长到一定程度后,一口咬断羊的脖子,吸羊血、吃羊肉、剥羊皮、拆羊骨,榨干羊的一切,古今,同理!
      内阁首辅张居正,这个曾亲见民间疾苦的朝廷大员,虽说在个人生活上挺奢侈,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同样很重视百姓的实际生活。
      他通过多种渠道设法减轻人民的赋役负担,甚至直接提出减免人民的税负……当然没成功。
      万历十年,随着清丈田亩工作的完成和一条鞭法的推行,明朝的财政状况有了进一步的好转。
      太仆寺存银多达四百万两,加上太仓存银,总数约达七八百万两,太仓的存粮也够明朝常规情况下使用十年……天灾、战争时间除外。
      同年二月,张居正上疏请求免除自隆庆元年到万历七年间各省积欠的钱粮。
      张居正反对传统观念上,重农轻商的观点,认为农商应该并重,提出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的主张。
      他反对随意增加商税,侵犯商人利益,这些做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缓和了一触即发的阶级矛盾,对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万历十年六月二十日,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在家中病逝,终年58岁!
      张居正病逝后,万历皇帝朱翊钧为其辍朝一天,给予张居正崇高的待遇,谥文忠,赠上柱国,荫一子为尚宝司丞,赏丧银500两……待遇持续时间很短,短到离谱
      张居正死后仅仅四天,御史雷士帧等七名言官便上奏弹劾张居正的心腹潘晟,皇帝因此强令潘晟致仕,清算行动正式打响。
      潘晟是张居正生前推荐的,他的离去,标致着张居正的彻底落幕!
      什么叫人亡政息啊?
      借用一句话,世间再无张居正,事实上的无,精神上也无!

第489章张居正改革[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