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508章开源节流[2/2页]

穿越明末成难民 凤凰山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变,杨易将大儒一通贬。
      杨易懒得看方逢年的臭脸,对太子道,“太子为储君,肩负天下兴亡之道,学问当丰富,不应拘于一家之言。如何能丰盈国库,如何能练就强军,如何能旱涝保收,如何能繁荣街市,样样皆学问……太子的眼界在全天下,不应只流连在方寸书册之中。满嘴的之乎者也,不如庄稼多增一粒收!”说完,杨易扬长而去。
      杨易这番话给朱慈?R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朱慈?R听得懵懵懂懂的,但是他记住了,日后慢慢理解。
      方逢年朝着杨易的背影啐了一口,“荒诞不经,耻为人师!”
      ……
      回到农场,杨易雷厉风行的推行“革新”,革新的核心是开源节流,革新的目的是减轻债务,实现可持续发展。
      借债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从养殖场到农场到特区,借债让杨易成功实现以小博大,快速推进。然而,债务如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达到临界点后,就会成为一颗雷,随时可以爆炸,吞噬一切成果。
      借来的银子吧,如果投在经济领域还能拉动经济,但杨易的债大部分都花在了军费上。虽然带动了军需相关产业,但投入与收获无法匹配。
      为了驱除鞑虏,杨易以密丰军标准武装了近三万大军,加上火炮等辎重,仅装备费用就近百万两之巨。战后的抚恤都是巨大的开销。
      开源节流的核心是节流,节流的核心是裁军,节约军费。在抵御清军的围困中,农场行署扩军达到一万多,裁军主要就是裁这一部分。耽罗岛、东番岛本来兵力就少,孤悬海外,不但不裁,还要扩军。杨易从密丰抽调部分兵力去补充这些离岛。
      密丰毕竟在京师眼皮子底下,只要这里的军队不超编,就不会引起猜疑。通过调配,杨易将密丰军人数控制在了三千人,再加上自己的六百亲兵队。密丰本来就有坚固的防御设施,杨易并不担心。
      留守农场的密丰军人数虽然减少,但是战斗力不弱。其实,杨易也耍了个心眼,将不少人马调往海外和上海,海外的力量朝廷不知,上海的驻军改为特区护卫队,整体实力只强不弱。
      崇祯和朝廷的猜忌,主要目光在密丰这里,只要这里密丰军人数有限就不会计较的。
      密丰三千,上海三千,耽罗和东番各四千,琼州两千,杨易总兵力依然达到了一万六千人,实力不容小觑。
      兵员上裁减的数量实际有限,对军费的控制主要在军备上面,暂停了新的造舰计划和火器更新换代,降低火器的库存,军备作坊腾出大量产能从事民用品生产。比如,橡胶作坊生产的轮胎主要投向民用市场,造船作坊为商贾造船等等,让这些作坊有创收的能力。
      军费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为了维持军备作坊的生产,这些作坊转民用之后,不但节约了支出,还能创收。
      典型的例子就是橡胶作坊,因为原料有限,所产轮胎几乎全部供应军队。转民用之后,大批商贾带着巨额定金前来求购,收获大批银子。装配有橡胶轮胎、玻璃窗和滚珠轴承的马车,成为豪车的标配。

第508章开源节流[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