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宦官引领过来,崇祯和颜悦色对儿子道,“杨爱卿文武双全,功勋卓著,是朕为你找的太子太保!”
杨易正犹豫如何向太子行礼,太子朱慈?R朝他长揖,“朱慈?R见过太保。”
“太子乃国之储君,杨易孟浪了”杨易谦虚道,太子太保与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并称三师,负责教习太子。虽然,三师已成虚衔,但名义上也算太子的老师了。朱慈?R向他行师礼,合规矩。
杨易打量一番朱慈?R,赞道,“太子白皙而美、英气勃发,乃我大明中兴之吉兆也,恭贺陛下,恭贺大明!”话语简短,马屁拍的十足。
崇祯笑眯眯的,很受用,“太子长居深宫,少知人间疾苦,虽有大儒教识,然空洞、乏味,过于书生化。杨爱卿由微末而起,聪慧、务实,见识独到,能长人所不能。朕希望杨爱卿多加教化,辅佐太子!”
朝政之事,宏大复杂,仅仅靠书面上的道理来治国远远不够。可以说,崇祯深有体会,大臣们谈起礼教能滔滔不绝三天三夜,但是在增加税赋、训练军队等实际问题上,很少有切实解决问题的能力。
杨易则不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超强,训练一支强军,创造出偌大的产业,每年为朝廷充实巨额钱粮,还承担了宫廷很大一部分开销。而且杨易并非横征暴敛,其能获得的巨大收入都没有搜刮百姓。目前,大明最主要的难题是国库空虚、军队羸弱,而杨易在这两方面都用事实来证明了能力。所以,崇祯任命杨易为太子太保,并非是给个虚衔,而是希望其真的能够辅佐太子。
既然皇帝都这么说了,杨易表态道,“承蒙陛下信任,微臣定然竭尽全力辅佐太子。”
崇祯吩咐宦官将太子带去书房温习功课,然后起身沿着甬道散步,杨易亦步亦趋的跟在后面。
崇祯道,“汝的奏疏朕看了,汝真的要解散密丰军?”杨易连夜写的奏疏就是表明心迹,解散密丰军。
杨易语气肯定道,“是的,而今天下太平,是该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了。陛下知道,微臣债台高筑,养不起军队了,正好节省钱粮来还债!”
杨易打造的密丰军战斗力不输鞑子,在剿内御外的战争中立下功勋。接到杨易欲解散密丰军的奏疏,崇祯心态又纠结了,密丰军不受朝廷约束,活动在京畿之地,确实有威胁。但是若没了,万一鞑子再入寇,拿什么去抵御?
按理说,将密丰军收编入朝廷,但是密丰军高昂的开销令人咋舌,朝廷养不起。崇祯明白,密丰军的战斗力就是靠高昂的军费支撑起来的,一旦钱粮不继,战斗力下滑是必然的。
崇祯叹道,“爱卿是担心朕猜疑吧!”
杨易道,“微臣私自募兵,虽立下战功,毕竟有违朝廷制度,现在已经不需要了,是该解散了。”
崇祯多少觉着有些过意不去,毕竟有卸磨杀驴之嫌,感慨道,“杨爱卿对大明赤胆忠心,不计个人荣辱,乃臣工之楷模,多少大臣自私自利,他们应该汗颜才是。”为了大明,杨易募私兵征战,战乱平息后,为避免君王猜忌又主动解散军队,这种节操可载史册。
崇祯继续道,“朕并非昏聩之君,非几句谗言能左右的,汝的功绩朕记在心里。密丰军为国征战,全然解散恐影响士气,朕允你保留三千人马作亲卫。”
杨易跪在地上,磕头谢恩,“谢陛下隆恩!”
第507章辅佐太子[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