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33章三篇文章[2/2页]

穿越明末成难民 凤凰山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p; 杨易的话让人们想起了“十万学子入苏州”的盛况,一个个摩拳擦掌、气势汹汹的学子到苏州来同阉党斗争,结果呢,被杨易“折腾”的灰头土脸,喂肥了苏州的商贾小贩,空了自己的钱袋,很多学子回家都没有盘缠,一路靠施舍回乡,把脸丢尽了。
      杨易一句话,瞬间瓦解了大儒们组织学子去上海抗议的念头,前车之鉴摆在那里,不能重蹈旧辙。儒士们只能采取隔空骂战的办法抨击杨易,除了过过嘴瘾,伤不了杨易丝毫。当然了,也有“不识相”的儒士,想博取名头,组织少量学子到上海“捍卫礼教”,还没进入上海县城就被早已“迎候”的青楼女子们“瓜分一空”。青楼女子们本以为又有大规模“学生运动”,早就枕戈待旦,没曾想他们不敢来,好不容易来了几个,自然不能放过。
      ————————————
      士林掌握着舆论,其影响不容小觑。杨易成立特区报,定期发行,作为行署的“喉舌”同儒士们展开舆论对攻。
      杨易发表了三篇文章,奠定了特区建设的理论基础。
      第一篇,《何为特区?》,特区之特在于行不同于大明的法度,探索富民强国之策,具有实验性质。允许突破以前的窠臼,大胆革新,不惧失败。行之有效可推而广之,即使失败也不过影响一地,不会造成大乱。世人应鼓励、包容,而不是指责和阻碍。没有突破则没有特区,特区存在的意义就是突破。
      第二篇,《法变之道》,“世变而法变,千古之道也。上古菇毛饮血,自燧人氏、神农氏、炎黄之圣人变农耕之文明;秦始皇灭六国,废诸侯,以郡县而代封建之天下……天下之势浩浩汤汤,如流水去陈弥新。呜呼,世变无穷,则圣人御变之道亦无穷。生今之世,泥古之法,犹居神农氏之世而菇毛饮血,居黄帝之世而徒手搏蚩尤。时移世易,法亦变矣!”讲述了几千年来国家一直在变化,各朝圣人法度也跟着变化,变化才是千古之道。生在今天的我们不知道变化就犹如生在神农氏时代菇毛饮血,这个世界在变化,遇到的问题在变化,我们的法则也应该跟着变化。
      第三篇,《国家与士》,士不仅仅之士绅,泛指享有特权的群体,包含皇室、勋贵等等。核心思想是,国朝养士,士亦为国家。国家与士本是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彼此休戚相关。国家是士的家园,士是国家的支撑,双方需相向而行。国家养士是责任,士为国家是义务。双方离心离德则是国破家亡的结局。文章最后,杨易发出了考验良心的问题,“我为国家做了什么?”
      三篇文章乃杨易精心打造而成,很有深度。一经问世,震动全国。有人深思,有人迷惑,更多的是谩骂之声。杨易高估了大明文人的觉悟,低估了他们的无耻。
      不少名满天下的大儒们亲自上阵,撰写文章大骂杨易沽名钓誉,颠倒黑白,胡言乱语,以鸡贩子之身来妄议圣人之法,是对圣人的污蔑。他们有选择性的选择议题,抨击杨易欲改朝纲,坏三百年来国朝制度,要掘大明根基云云。还对杨易的出身进行了人身攻击。同时在朝堂发起对杨易的弹劾潮。
      对于这些攻击,杨易气定神闲,他们攻击的越凶,那么了解自己主张的人也越多。天下士人终归不是铁板一块,不少文人从中看到了大明进步的方向,他们赞同杨易的很多观点,改变了对杨易的态度。一些有识之士不远千里来到上海,想要目睹或参与大明对另外一条路的探索。

第333章三篇文章[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