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淞江因洪涝问题堵塞严重,上海“因祸得福”成了物资集散地。
杨易一行从府城乘船沿江而下,江上船流如织,很多船只上挂着“郑”字旗帜。杨易询问船夫,“船夫,为何这么多船上要挂郑字旗号?”
“听口音,客官是外地人吧!”船夫掌着舵一脸笑容,“你有所不知,如今这海上可是郑家说了算,凡是要想平安贩海货,没有郑家点头是不行的。”
杨易自然明白郑家是谁,当然是亦盗亦商的郑芝龙,也就是郑成功的爹。对郑芝龙的历史,杨易还是知道不少。此时的郑芝龙经过金门海战击溃称霸全球的荷兰舰队,一跃成为东方的海上霸主,几乎垄断了东方海上贸易,收取各国商船“过路费”。
在东亚海上这一块,连不可一世的荷兰、西班牙、葡萄牙都要看其眼色行事。
虽然此时的郑芝龙已经被朝廷招安,但其拥有庞大的私人舰队,大小战船三千艘,有包括汉人、日本人、朝鲜人、南岛语族、非洲黑人等各色人种组成的高达二十万人的军力。对朝廷可听不可听,朝廷也无可奈何。
船夫继续道,“凡是出海贸易的船必须交保护费给郑家,交了钱的船就能挂上郑家的旗帜平安经商,不然就麻烦大了。”
可叹曾经拥有郑和无敌舰队的大明,如今把海洋尽付人手。
杨易默然不语,一切都要靠实力说话!
杨易没有在上海靠岸,而是继续下行了十余里才靠岸。这里有一座船坊,先行抵达这里的仲良带着船坊掌柜出来迎接。
船坊掌柜是个老船工,脸上写满了风霜。
“客官提供的图纸乃惊世之作,若能完全按照此图加工,船速远超福船!”老掌柜啧啧夸赞,“但是造船所需时日甚多,客官要的又急,老朽只能改造成船,船速会逊色不少!”
“无妨,”杨易摆摆手,“难为罗掌柜了。”老掌柜姓罗。
在苏州时杨易就考虑到如何回京,农场快秋收了,走运河耗时太久,就琢磨着走海路。目前海船以福船为主,速度太慢。杨易凭着记忆将后世飞剪船的描绘出来,交由仲良寻找船坊加工。
福船为尖底船,上平如衡,下侧如刀,贵其可以破浪而行,多个水密舱,适合海上航行。郑和下西洋的船就以福船为主,也是这时东亚海上航行的主体船型。
几经寻找,仲良寻找到了罗掌柜,见其老实本分,就交由他来制作。时间有限,罗掌柜就用福船来改造。罗掌柜经验老到,一看杨易的图纸,敏锐的判断出这种船的优势在于速度。
船已经改造好了,静静停在干船坞里。主体长度约30米,型宽6米左右,在四百料福船的基础上做了加长,有更大的长宽比。
与福船相比,改动最大的是船首,船首部水线面有内凹,长长而尖削的曲线剪刀型首柱在海上能劈浪(剪浪)前进以减小波浪阻力,故曰飞剪。首柱也延伸了船体的长度,沿首柱外伸一斜杠,就可在首部多悬一些支索三角帆。桅杆高度比福船高,帆面积更大。当然还有很多细节的改动就不一一描述了。
时间仓促,改造成如此也算不错了,不过让杨易皱眉的是,船上有很多“补丁”。罗掌柜也注意到了,解释道,“不瞒客官,此船曾经触礁过,很多地方有损毁,但是没有伤着龙骨和骨架……龙骨和骨架是铁力木做的。客官放心,外观难看点,结实耐用着呢!”
“耐用就好!”杨易转头对仲良道,“你带着几个兄弟跟着老掌柜学会操船!我们随时准备回京!”
“诺!”
……
第213章飞剪船[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