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杨易好整以暇道,“洪武元年,呔祖(朱元璋)在《大赦天下诏》中明令,……荒田许民垦辟为自业,免徭役三年……大人只须给晚辈发放垦荒贴文即可!”
方岳贡差点喷出一口老血,脑中一万头草泥马呼啸而过。朱元璋确实规定过百姓垦荒的田地为其私有产业,还免徭役三年。但那是针对当年的形势而言,明初刚经过大乱,人少地多,为了鼓励垦荒,所以朱元璋颁布了这个诏书。然而,大明立国两百多年了,江南人多地少,荒地想要白得绝无可能。
方岳贡颤抖着手指指杨易,不知说什么!如果他知道白嫖两个字,定然脱口而出。
“大人,息怒息怒!”杨易安抚道,“咱们这不是商议么,买卖不成仁义在!”
“老夫跟你没什么仁义交情,也没时间跟你商议,白得土地绝无可能。”方岳贡道,“说实在的。”
“五万亩,一两银子一亩!”
“五两没得少,别跟老夫讨价还价!”
杨易咬咬牙,“位置我选,分期付款”
“不行!”
“玄扈先生所著《农政全书》,晚辈即将出资刊印,请大人作序!”
文人好名,真是致命缺点。方岳贡防线瞬间崩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他太清楚了,那是能流芳千古的奇书,若能作序,自己的名字能跟着流芳百世,还抬高自己在士林的声誉。这样的诱惑他确实抵抗不住。
方岳贡垂下了头,“依你!”
……
翌日一早,辞行后杨易跟着徐骥回到府城,徐骥邀请杨易做客,杨易欣然应允,汤若望也来了。
徐家宅邸很大,七进院落,却很朴实,处处透着明显的书香气息。徐家人个个都是读书人,连女眷也读书识字。由于受徐光启接触西学的影响,徐家人都是受洗过的天主教徒,所以并不不迂腐。
徐骥的几个儿子各有所长,老大徐尔觉善医,老二徐尔斗善数学,老三徐尔路善建筑,老幺徐尔默善农学。也许他们在各自领域算不上佼佼者,也算颇有小成。杨易也不禁感慨徐家谨慎求学的家风。
徐家人得知杨易要出资出版农政全书,全家上下都很兴奋,热情款待杨易及其随从。徐家人个个知书达礼,显示出良好的家教素养。尤其徐骥几个儿子,虽然年龄都比杨易大,却丝毫没有鄙视之心,这也跟他们信仰天主教有关,天主教认为教徒皆兄弟也,杨易算是没受洗的教徒兄弟。
饭食后,徐骥拿出农政全书的手稿给杨易看,手稿上全是蝇头小楷,字迹清晰,不时有修改、增加和删减,有些没有做定论的还做了注明,待日后验证。“这是一本严谨而实用的农业百科书,无价之宝!玄扈先生的手稿不只是你们徐家的财富,也是我们民族的财富,一定要妥善保管。”杨易是从几百年后的眼光来看待此书,习惯了用历史评语来评价,如果这部手稿真能保存到几百年后,可谓价值不菲。
“清华兄弟真乃家父的知己,也是对家父这本书评价最高的人,遗憾的是家父生前没能见到你,真是遗憾!”徐骥连声叹息。
“玄扈先生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一生著作颇多,多是开启自然科学之书,能启发民智。待农政全书出版之后,我想再刊行文定公全集,将玄扈先生一生心血做个总结,留待后人钻研学习。”文定是徐光启的谥号,杨易从骨子里尊敬这些科学先辈,每一个知识,都是无数先人用血汗获得的,“我打算按照西洋的方式建立新式学堂,教授以自然科学为主的知识,如数学、化学、医学、农学等等,玄扈先生的一些著作可以作为教材。”
不止是徐家全体上下震撼不已,连汤若望这样的老江湖都感到震惊。明朝虽然腐儒多,骨子里对西洋的奇技淫巧不屑一顾,但对西学一些实用的东西也并不排斥,还主张学习,所以才有一帮以徐光启为首的大明官员利用西学来铸炮、建水利、改历法等等。但是要以学校来正规教授西学则是惊世骇俗,没想到这个年轻人对西学如此推崇。
第212章买地[2/2页]